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协同共育影视人才 助力中华文化出海 林建岳:香港电影筑牢“超级联系人”角色

2025-10-21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上图:全国政协常委、寰亚传媒集团主席林建岳。\央视视频截图;左下图:《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组亮相第77届康城影展红毯。右图:今年3月举行的第29届香港国际影视展汇聚来自超过34个国家及地区逾760家展商。

  香港电影如何持续夯实“超级联系人”的核心价值?从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生效20多年以来促成约750部合拍电影,到《九龙城寨之围城》等影视IP联动大湾区文旅,再到破解人才断层、助力中华文化出海─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寰亚传媒集团主席林建岳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电影应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以“大湾区化”的发展理念,最终形成“香港、内地、国际三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大公报讯】据央视新闻报道:香港电影“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并非空有概念──它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林建岳表示,首先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优势:稳定的法律环境、灵活的税务政策,为电影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而十分关键的“加分项”,是已实施20余年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份2003年6月29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成为两地电影产业协同的“桥梁”。截至目前,两地合拍电影累计约750部,这一数据直观印证了香港与内地电影产业的互补性,也让“超级联系人”的价值从概念落地为成果。

  “CEPA远不只是一份协议。”林建岳进一步解释,它让香港电影敲开了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大门,也把香港的国际化制作经验带给了内地团队,甚至还吸引了外国投资者加入华语电影创作,最终形成了“香港、内地、国际三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策加码:新规落地拓宽发展空间

  今年5月,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港澳服务提供者投资电影制作业务管理规定》(《规定》),为香港电影发展再添助力。这份新规明确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电影制作公司、开展制作业务,被林建岳视为“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

  林建岳表示,最新发布的《规定》推动着港澳与内地电影合作形成更开放的格局,同时落实了CEPA协议二(《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相关开放措施,为港澳电影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让港澳创作者能更深入地参与内地电影制作,实现人才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林建岳指出,政策在CEPA基础上更进一步,为中国电影深化开放、“走出去”对接国际市场夯实了基础。

  协同大湾区:IP为桥激活文化价值

  谈及多次提及的“香港电影大湾区化”思路,林建岳将其核心指向“地域文化的共鸣性与产业生态的完整性”。

  “全球很多地区,比如美国的老一辈华侨、东南亚及马来西亚的民众,至今仍对粤语文化有深厚情感──他们大多是看着粤语电影长大的。”林建岳认为,这正是香港与大湾区协同的独特优势:香港以粤语为文化载体,而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与港澳(“9+2”)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美食与旅游资源,二者结合可让电影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从实践来看,这一思路已落地生根。寰亚传媒此前打造的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不仅凭优质内容和复古情怀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成为知名IP,更联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九龙城寨光影之旅”──将电影场景延伸至香港机场、九龙城寨公园等公共空间,成为一次成功的“电影IP+文旅”融合尝试。“这印证了香港电影IP的国际价值,也为大湾区协同提供了方向。”林建岳透露,《九龙城寨》第二部即将开拍,未来还计划在影片中融入更多大湾区旅游景点与地域文化,让电影既能讲好香港故事,也能传递大湾区的多元魅力,进而带动旅游、创意、美食产业联动发展。

  破局“走出去”:脚本为核 人才为钥

  尽管优势显著,香港电影“走出去”仍面临挑战。对此,林建岳直言:“最大的瓶颈在于内容与人才,而突破口首先是‘好脚本’。”

  他认为,没有优质的故事内核,再精良的制作也难以打动国际观众。好脚本是电影“走出去”的前提,但当前香港电影行业面临年轻导演、制作人才断层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协同共育”。

  林建岳提出的方案清晰且具可操作性:一方面,推动香港与内地高校建立合作,整合两地教育资源与产业经验,定向培养导演、编剧、后期制作等全链条人才;另一方面,继续依托CEPA优势,鼓励两地人才跨区域交流──让香港的国际化制作经验与内地的市场洞察力、文化理解力结合,培育出既懂华语文化、又具国际视野的新一代电影人。

  “人才是塑造‘超级联系人’角色的核心。”林建岳强调,他盼着更多新鲜血液涌入香港电影行业,让香港电影不仅能实现产业自身的复兴,更能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让更多藏着中国基因的好故事,被全世界看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