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莫言与2012年《大公报》《文汇报》报道“莫言捧诺奖”的版面合照。左下图:莫言在访问中表示,阅读经典是人生必修课。\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任青摄;右下图:“放宽心.喫茶去─莫言王振摄影书法展”正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
提起作家莫言,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创作出《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的网络“段子手”。这几年,他以一种更开放、更接地气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办书法展、创作话剧文本、经营微信公众号,甚至数次走进直播间与年轻人对话。“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从根本上讲都是相通的,就是写人、写人生、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以及人心的微妙之处。”近日,莫言在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文学无新旧之分,核心始终在“人”。作为一个作家,“必须要牢牢记住,我是生活在当下的,我的作品必须有当下感。”\大公报记者 管乐 徐小惠
眼下正值莫言与书法家王振携手呈现的“放宽心.喫茶去”书法摄影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二人日前来港出席开幕礼,并于19日到访大文集团。在与记者访谈中,莫言以他一贯平和温润的语调,谈及文学本质的坚守,以及当下作家的使命与选择。
“作家需要扎根到基层”
在他看来,“作家必须要牢牢记住,我是生活在当下的,我的作品必须有当下感。”至于如何让作品具有当下感、当代性、现代性,莫言认为,这就需要作家必须扎根到基层去,要跟最广大的老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要知道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痛苦,知道他们的欢乐,知道他们的追求。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必须与时俱进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于莫言来说,自己与时俱进的一个方式,便是与王振联手创办并经营微信公众号“两块砖墨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把二人在世界各地游走参观的感想即兴创作成诗和词的文艺作品,然后用毛笔、现场或回家将之书写出来,再发布到公众号上,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指尖阅读中感受古典韵味。
与莫言那些中长篇小说不同,“两块砖墨讯”的内容大多抒情随性又轻快,从2019年创立至今,几乎篇篇文章阅读量达“10万+”。从书斋走向旷野,自己的文字触达到更多的受众,这种转变也让莫言的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我老在家里一个人闭门造车,关在家里写作。现在迈开了双腿,走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跟基层的老百姓、年轻人有了广泛的、密切的接触后,对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开放,对人生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他坦言,自己过去经常一个人郁郁寡欢,感觉很悲观,“但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他进一步举例说,当见到一棵3000年的大树时,以前会想起《世说新语》中桓温十年征战回来时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很是悲观,但现在的自己会觉得树犹如此,人何不乐呢?“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人,跟一棵3200岁的大树在进行交流,我搂抱它,我仰望它,我摸它树上落下来的叶子,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人的巨大的幸福和荣幸。”
“阅读经典是人生必修课”
不但不排斥新的传播方式,莫言还主动参与过几场直播,为文学作品、刊物“带货”。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他第一次走进东方甄选直播间,对话俞敏洪与董宇辉,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在线围观。2024年12月20日,他与作家梁晓声携《人民文学》在宇辉直播间开播,畅聊文学与生活。“像《人民文学》这样的大刊物、国刊,也‘放下身段’,去董宇辉直播间推广,跟更广大的读者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我参加过两次,一晚上就订出了几十万册,比按照传统方式的订阅效果要好得多。”但莫言表示,“这只是传播方式、推销方式的改变。对于文学的本质不应该改变,也不会改变。”
在拥抱新变化、见证文学“破圈”的同时,莫言始终强调经典的必读价值。他表示,文学无新旧之分,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遵循文学的最基本要求和原则。而读者在阅读网文、爽文的同时,也要回头读《战争与和平》,读《红楼梦》,读李白,读杜甫,读屈原。“读先辈们已经在文学史上成为经典的作品,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不但每个人都要读,而且要反复读。”他以最近重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尽管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俄罗斯,但自己依然能感受到小说里人物的命运,跟当下的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痛苦,他的欢乐,我也能够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无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