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故宫昆曲萃集”揭幕上海艺术节

2025-10-23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由上海昆剧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

  【大公报讯】记者张帆报道:当紫禁城六百年的宫墙与昆曲六百年的水磨调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文明火花?近日,由上海昆剧团(下称“上崑”)与故宫博物院联袂打造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惊艳亮相,将“沉睡”数百年的清宫戏本从故宫古籍库中唤醒,以舞台艺术为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

  故宫文物千千万,在浩如烟海的文字古籍中,清代宫廷戏曲剧本是一个独特的门类。故宫博物院藏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宫廷戏曲文献集群─截至2025年,已发现的清代宫廷戏本达万馀册。这些记录着古人声色雅韵的典籍,近现代以来从未登上过舞台,始终静卧于宫墙之内。

  扎根古籍活化文物

  此次故宫与上崑的合作,堪称两大国宝级文化瑰宝的“双向奔赴”。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崑团长谷好好向记者透露,双方缘分始于2019年上崑首次访故宫,2023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围绕学术研究、剧码创作、文化传播展开深度协作。历经五载打磨,团队从万馀册清宫戏本中遴选素材,以“中秋”“重阳”两大传统节令为脉络,创排《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码,让百年古籍首次走出宫墙、贴近大众。

  以“修文物”精神对话古人

  “我们是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追溯昆曲的源头活水。”谷好好坦言,为让古老戏本“活”得地道、“传”得长久,团队集结了业内顶尖力量:著名导演田沁鑫任总导演,著名编剧罗周执笔整理改编,张铭荣、谷好好、张静娴、李小平等昆剧名家担任艺术指导,周雪华、刘科栋等舞台艺术大咖联袂打造舞美;故宫博物院更组建文博顾问团队,为剧码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贴合历史语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三出剧码的原本、服装道具均源自故宫古戏谱,属近现代首次搬演。田沁鑫将其定义为“复古的美学实践”:《江州送酒》首塑昆曲舞台上的陶渊明形象,融戏剧性与喜剧性于一体;《中秋奏凯》文武兼备,以热烈场面传递家国情怀;《长生殿.重圆》则再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经典爱情,完整保留《霓裳羽衣》核心旋律及“羽衣三叠”大场面。在音乐呈现上,乐队进行了扩编,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与磅礴气势,既严格遵循昆曲曲牌格律,又在《江州送酒》《中秋奏凯》无原始曲谱的情况下,唱腔作曲根据词意和四声腔格规律进行谱曲式作曲,对《长生殿.重圆》经典唱段则力求“守正创新”。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吸引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境外艺术团体、6.6万馀名艺术家参与,直接覆盖中外观众超8000万人次,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艺术节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宗旨,即日起至11月27日,以“艺享全球”“艺聚百家”“艺通世界”等八大板块,呈现500余项、12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而《太和正音》的亮相,正是艺术节“活化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目前,上崑与故宫已启动第一季剧码打磨,计划将其打造成“长演不衰”的经典,同时谋划第二、第三季创作,持续推进昆曲与故宫文物的“活态传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