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春秋二祭源流\姜舜源

2025-11-02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京明清太庙前殿(大享殿)。/贾福林摄影

  流传至今的春秋二祭,大抵源自我国三四千年前夏、商、周以来四时(即四季)祭祖的传统。先秦文献《礼记》记载:“凡祭有四时”。夏、商“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周朝改春祭为“祠”,夏祭为“礿”,秋祭、冬祭之名不变。礿,意为薄,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春天、夏天农作物处于播种、生长期,稻谷青黄不接,祭祖时祭品难免单薄,不成敬意;秋天作物收成,子孙们首先将劳动成果奉献给祖先们尝新,故曰“尝”。当时尤其重视万物生长的夏季和作物收获的秋季,相应突出夏祭、秋祭。可能这也为后世简化版每年春、秋两祭提供了依据。

  为什么要四时祭祖呢?唐代杜佑《通典》说:“昔者先王,感时代谢,思亲立庙,曰宗庙。”宋代陈祥道《礼书》说:“悽怆发于霜露之既降,怵惕生于雨露之既濡,此所以有四时之享也。”说古人因季节转换、温凊变化,引起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因而设立宗庙并按季节举行祭祀。三千多年来,四时祭祀制度有沿有革,屡经变化,至明清特别是清代,国家层面有“四孟时享”太庙。孟,每季的第一个月,规定夏、秋、冬在孟月的初一,春则在正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因为腊月除夕的前一天,刚举行过岁暮“祫祭”大典,请太庙中殿供奉的太祖、太宗以下祖先,及后殿祧庙里的远祖,一起来过一场年终大聚餐。祫,从示、从合,就是合祭。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敬天法祖”。敬天,因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中国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鄙视不劳而获;法祖,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有通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因而感恩先辈立下的功德。宗庙制度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家国情怀。

  影响广泛的古代官方春秋二祭,主要用于孔庙等历史名人的祭祀。根据《(雍正朝)大清会典》记载,清朝从在沈阳正式改国号为“清”的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就开始祭祀孔子庙,表示接受中华文化传统,入关后第二年确定孔子庙正式名称为“文庙”,规定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举行祭祀典礼,称为“释奠礼”,通过三次奉献,奉上酒馔和牛羊豕牺牲、蔬食、币帛。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月、日,连续滚动排序,当月第一次数到天干丁的那一天为上丁,丁日宜于祭祀。清入关后各代皇帝都曾亲自到文庙行释奠礼。文庙除供奉孔夫子之外,还以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等“十哲”配享。康熙五十一年、五十四年,分别增加宋代朱熹、范仲淹于配享的“十哲”之后;张载、文天祥等分别以“先贤”、“先儒”等身份,“从祀”于孔庙东西两庑。这些位先哲、先贤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像范仲淹倡导并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汉唐“以天下为己任”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张载提倡优秀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舍生取义,这些优良传统至今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是我们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春秋致祭的还有昭忠祠。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中就有司勳之官,将死于王事、有功之臣记入国家档案,在祭祀先王典礼时配享,用以“崇德报功,风励忠节”。清代规定在京城和各省设立昭忠祠,北京昭忠祠建于崇文门内,不论王公大臣还是普通一兵,凡“授命戎行”为国捐躯的人,均获“设位祠中”,得到国家祭享纪念,每年在春秋两季中间的月份即二月、八月,选取吉日,“遣官致祭”。各省城各建昭忠祠一所,凡阵亡的文武大小官员、兵丁乡勇,各按本籍入祀本省昭忠祠,像京城昭忠祠一样,同时春秋致祭。

  民间通行的春、秋祭祖,在先秦时已成定制,《孝经》称孔子说:孝子为先人立宗庙,“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在江南、广东等华南、中原各地乡村,至今不同程度保持着春秋祭祖的风俗。清代苏州人顾禄《清嘉录》称:人们不分贫富,都祭祀其祖先,称之为“过节”。以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为鬼节,举行家祭,供献麦面食品,焚烧纸钱、纸製银锭等,乃至烧笋烹鱼,包裹角糉,舂捣青糰,作为当地特色的食品享祭祖先。春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上坟”。无论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倾巢出动去祭扫祖先坟墓,活动从清明前一日起到立夏日止。路途遥远的划船载着祭品前往,路近的则提壶担盒而出。清代当地文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咏道:“衣冠稽首祖茔前,盘供山神化楮钱(纸钱)。欲觅断魂何处去,棠梨花落雨馀天。”另一位诗人蔡云《吴歈》说:“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荒原落叶何曾埽,胜地名花别有缘。”秋天中元节祭祖与清明节相同,往往是五更素食享祭先人,还用麻穀窠儿做祭品,预报秋天五谷丰登。家中有不久前亲人亡故的,此时或请僧人、道士诵经超度。

  出身广东南海的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提到“春祭乡先贤”。此外,东南沿海有春秋祭妈祖活动,在海峡两岸乃至南洋华人社区影响广泛。中国古代祭祖传统,对东亚中华文化圈邻国影响深远。例如明代朝鲜王朝郑麟趾《高丽史》称:当时官员尹龟生家庙,“以朔望、四仲、俗节祭三代,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一用朱文公家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