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人文历史/粤语.粤物 解码湾区城市烟火

2025-11-08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1917年8月24日的《香港华字日报》内容展示了外来词汇在粤语中的使用情况。(中)展厅内布置的士多生活场景。(右)同治元年(1862年)编撰的《英语集全》,是最早一批中英词典代表作之一。

  正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粤语.粤物——方言里的生活密码”,以“粤语”为主角,围绕“着衫(穿衣)”“行街(出行)”“食饭(饮食)”“睇戏(娱乐)”“返屋企(归家)”五大生活场景展开,通过那些或诙谐生动或言简意赅的粤语表达,让观众直观感受“九声六调”背后的历史厚度。展览也为明日起前来观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比赛的市民游客,搭建起一个可听、可看、可触的文化交流空间。/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文、图)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既承载着文明史诗,也记录着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从“不需再惊惧风雨侵”的时代女性,到“我甘心做先驱”的街头车伕,再到“自信可改变未来”的赴洋华侨,这些藏在粤语歌词里的鲜活形象,勾勒出湾区人的生活百态与精神底色。作为汉语在南粤大地的独特分支,粤语传承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活态见证。它在发展中兼收并蓄,并随着近代华人的脚步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古老又时兴” 影响力遍全球

  粤语的使用人群至今已超1.2亿,遍及全球各大华人社区,是极具影响力的汉语方言。它曾是外国客商到达广州口岸最先接触到的语言,承载着世界对中国的部分第一印象,也展现出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和文化特质。

  如果语言有性格,那粤语一定是活泼开放的。“财神到,好走快两步”“靓爆镜”“马死落地行”……一句句生动㜺鬼的谚语、歇后语、俚语等,让湾区人的风趣与松弛感扑面而来。

  展览的第一部分对这个“古老又时兴”的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首次展出的馆藏中古汉语音韵古籍,为粤语“承古”提供实证;充斥着外洋舶来词汇的百年旧报纸,折射近代广州的语言融合;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汉英词典,见证粤语作为“中外交流媒介”的角色;被革命志士视为宣传阵地的粤语刊物,充分展现方言的社会动员力;还有收录了风靡海内外粤语金曲的磁带等,记录方言的时代传播力。

  这些展品串联起粤语从起源、发展到影响世界的脉络,让观众直观感受粤语承载的历史厚度。泛黄的纸张,充满年代感的卡拉OK录像带,也让观众直面粤语的时代影响力。

  “粤语”当主角 “粤物”作注释

  “这是一个迎十五运的主题展览。”策展人宋哲文表示,希望通过展览介绍湾区文化的根基──粤语,让外地的观众朋友,以及前来参加十五运比赛的运动员、观赛的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湾区文化的魅力。因此,展览以广府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用粤语讲述老广故事,用粤物呈现岭南风情。”

  不同于其他以实物为主的展览,本展览中“粤语”才是主要“展品”,“粤物”仅仅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板上各类俗词俚语的辅助“注释”。因此,观众走进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展板上粤语的各种表达。

  如何从这些词汇中感受湾区人的三观和日常?展厅内特意布置的各种生活场景,就是极好的诠释。播放着“粤语残片”的茶餐厅、放满了不同年代零食的士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通家庭客厅一角……在这里,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记忆。

  和茶餐厅场景中播放的粤语金曲一样,宋哲文为每一个主题都选定了一首主题曲:《风的季节》首句描述夏去秋来、凉风吹入衣襟的情景,拉开了展览首章“着衫”的序幕;《梦想号黄包车》构筑起小人物执著追梦、负重前行的精神图景,呼应了“行街”的主题内核;《光辉岁月》首句“钟声响起归家的信号”,写尽了平凡人对“返屋企”的眷恋。

  粤语中的生活智慧和哲学内涵

  粤语将“回家”表述为“返屋企”。“屋企”,是一砖一瓦筑起的家园,是工作或消遣后终须回归的港湾,在这个词里,各类建筑构件、起居用品亦被广府人引申为生活百态,更显丰富的哲理内涵。

  很多粤语词汇,都像“屋企”一样,将岭南地区独特的社会风貌和广府人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娓娓道来,又隐藏着语言背后的岭南风物与广府精神。正如“行得快,好世界。行得摩,冇鼻哥”。在浓重的商业氛围下,追求效益的南粤大地讲究凡事抢先、快人一步,凸显这片地区的人们不甘落后的奋进精神。

  “八月种番薯,好过四月借米煮。”这句话说的是农历八九月若能种一些地瓜,来年四月稻谷青黄不接时也无需捱饿。吃饭,在湾区人的观念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消遣。粤语以颇具文言格调的“食”代“吃”,凸显了这个行为在填饱肚子之外的丰富外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