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王庆锵︰香港青年影人“摆渡人”

2025-11-13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王庆锵(右)鼓励年轻电影人保持创作韧性。\大公报记者蒋煌基摄

  【大公报讯】记者蒋煌基报道:在香港电影与国际舞台的交汇处,王庆锵(Jacob Wong)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电影业办公室总监、柏林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选片人,以及多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委,王庆锵在电影产业生态的构建与青年影人的培育中,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

  12日,在福建厦门参加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之金鸡国际圆桌对话活动时,王庆锵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时呼吁香港电影人要更多地团结,并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亮相。

  在“为何是他们?解码华语作品叩开国际影坛大门的策略”为主题的对话中,王庆锵透露,柏林电影节每年接收约3000部影片,竞争激烈。他强调:“讲好一个故事非常重要。好的电影没有固定公式,但我们看到它时就知道它是好电影。”

  “电影文化需要电影工业支撑”

  “去参加国际电影节本质就是一场比赛。你能掌控的是把自己的作品打磨到极致,掌控不了的是别人的作品有多出色。”对于华语电影如何更好地亮相国际市场,王庆锵的回答务实而冷静。作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华语选片人,王庆锵直言香港电影近些年的国际传播路径“没有什么策略性调整,大家送电影节基本都是单打独斗。”但他也表示,青年导演若想走向国际,首先要“拍出几部有成绩的作品,让大家认识你”。

  在谈到香港电影的未来时,王庆锵认为“目前特区政府只对青年导演的首部剧情片提供扶持,但问题是,这些导演完成处女作后,大多没法再推出第二部作品。”他直言,核心原因在于“没有电影工业支撑,也没有持续的资金扶持”。

  “电影文化是需要电影工业来支撑的,没有电影工业,电影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他呼吁香港电影人团结起来,向相关方面争取更多投入。

  王庆锵主导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已举办23届,累计支持超过300个亚洲电影项目,包括是枝裕和、关锦鹏、阿彼察邦等名导的作品。

  2025年,HAF更从45个国家与地区的276个申请中选出25个发展中项目,预算覆盖20万至500万美元,并增设动画单元,推动亚洲动画国际合作。

  此外,他发起“HKIFF Industry-CAA中国类型电影计划”,联合荷里活经纪公司CAA中国支持华语类型片发展,并持续通过HAF电影培训计划、短片基金等,为新人导演提供从剧本到发行的全流程支持。

  “是想做面向电影市场的作品,还是面向电影节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王庆锵建议年轻影人明确自身定位。他解释称,电影节的核心是推广电影文化,与电影工业有所区别,“两者偶尔会有契合,但通常要么走市场,要么走电影节”。

  在谈到如何帮助年轻电影人进入行业时,王庆锵直言:“我们没法直接帮他们进入行业,但我们可以搭建平台。”他提到,香港每年8月举办的“新导演培训班”与3月的HAF,该体系已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孵化器之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