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书法教育与书法美育\张瑞田

2025-11-23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1月21日,第九届香港青少年书法大奖赛颁奖典礼暨作品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举行。/中新社

  “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是明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所讲的两句话。他把探讨书法的妙道,与探讨自然规律相提并论,令人深思。已持续举办九届的香港青少年书法大奖赛,就是一次次“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的过程,参与其中的香港青少年,会在挥毫书写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厚重的体量,丰富的美学内涵,迷人的艺术魅力。我相信,通过一次次的书法比赛,香港的书法生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香港学生对当代书法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书法,是中国人的事情,是民族性审美的特定对象。书法是因文字而生,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众所周知,汉字以传统“六书”的“象形”“指事”为基础,通过“形声”“会意”的相互作用,把音、形、义聚于一体,形成了部类分明、望文知义、形音一体的文字符号体系。有了文字,然后有了书写。不同时间跨度里的中国文字,尽管存在书体之异,书写方法的不同,汉字依然以她独有的魅力捍卫着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审美作用。从第一个符号和第一条线开始,古老的中国人就在汉字的塑形和演变中体现了高超的创造能力和细致的审美心理。

  言及书法,我们自然会想到商周金文,秦汉篆隶,魏晋行草,唐朝士大夫书法,宋明手札,清代与民国的墨迹、手稿。据此,我们也会想到李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张瑞图、黄道周、傅山、王铎、邓石如、何绍基、金农、吴昌硕、于右任、李瑞清等人,他们是中国书法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他们以清晰而显赫的历史形象和文化形象,树立了中国文化的一根标杆。他们留下的字迹,不仅仅是篆隶楷行草书体的样式和书写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在我们的骨肉之间。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中国书法在不同的时间背景和社会形态里,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结合彼时的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展,逐步成熟,逐步沉淀,成为一个民族记文录史的时间过程和具体存在。

  今天,我们对书法有着不同的阐释,不管从什么角度来阐释书法,我们都不会否定,书法就是中国文字的书写方法。中国文字是在传说中日渐清晰起来的文明交流媒介,其源头扑朔迷离,宛若神话。然而,需要文字诚实而稳定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就不会在乎她的来源,只在乎如何把她写好,成为有序地参与国家公共事务和个人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和一种表达手段。

  2021年,国家把“书法学”与“美术学”并列成为一级学科。书法学成为一级学科,对书法从业者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对青少年而言,则是一个美好的提醒,希望有更多使用汉字的人亲近书法、学习书法,成为具备一定书法修养的中国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家苏士澍对青少年书法教育非常关心,他不无忧虑地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提笔忘字、厌倦写字的现象很严重。为此倡议更多的青少年拿起毛笔,体会笔墨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确,书法艺术集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沉浸其中,可以发现中国人的人格养成、思想方式、审美追求,也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不过,苏士澍的忧虑也是客观存在的,互联网时代,快捷的汉字处理系统,日渐退席的日常书写,的确降低了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的社会驱动力,似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与具体的功名和利益产生了遥远的距离,因此人们缺乏了问津书法的生命激情,陷入到“写不好、不想写、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一点,是需要警惕的,因此,全社会对书法教育要有新的观察视角,要有新的战略规划,让“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书法,包罗万象,她是一门艺术,是汉字的书写技能,是眺望中华文化的桥头堡。尽管她不再居于社会文化的中心,但是,她厚重的历史背景,强大的文化气场,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我们,提升着我们。

  因为书法有美育功能。她的美育功能正是当代书法肩负的使命与任务。

  今天,我们依然记得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说:“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这位接受过旧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教育家,知道社会转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在,当然也清楚书法式微以后,人们依然渴望新的文化寄托。于是,他看到了艺术的作用,艺术对人格的塑造,对人的精神的阐扬,对人的真诚与善良的揭示。

  书法美育,也是对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观念的延续。当代书法美育的目的,是建立全社会的健康人格,培育青少年对美的判断力和注意力。那么,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具有“美育的功能要素和价值所在”呢。当然是“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的书法作品。基于此,我们就不能仅仅把美育替换成道德说教,要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把书法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希望更多的人在书法艺术优美的文化语言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宽博、悠久、凝练、深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