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舒同的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舒体”背后的艺术源流与时代价值,更有专家学者指出理解舒同不能只看技法本身,而应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加以观察。
篆刻家、书法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表示,欣赏舒同书法,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其“学术所宗”。舒同早年受楷书传统滋养,受“颜柳”体系影响。然而,刘一闻强调,历史上学习“颜柳”的书家众多,真正能化古为今、形成个人鲜明风格者寥寥。
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刘一闻强调积累越厚,作品越高,这是艺术世界最朴素、最辩证的规律。他指出,如果一个人的视野有限,只接触极少数楷书样式、审美趣味,那么其作品的表现也会随之受限。“年轻人应当拓宽眼界,多读书、多观摩、多与大师作品对话,否则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审美。”\大公报记者孔雯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