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通讯史电报功不可没\过来人

2018-06-09 03:15:4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电报局职员会将电报代码译成文字,方便收件人阅读\作者供图

  说到电话,相信年长读者对致电外国亲友都有深刻体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话通讯并不流行,如果要在本港致电到外国或者内地,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皆因那个年代不单香港电话不普及,全世界的电话都是奢侈品,所以要致电给个人必须左转右驳方能成事,而且收费昂贵。为了避免这方面的麻烦,人们索性使用电报(Telegram)。

  何谓电报?对九○後出生的朋友而言肯定非常陌生,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後,电话已经走向普及,即使致电外国或内地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电报在十九至二十世纪在全世界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角色,尤其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情报都倚赖电报去传送,因此电报这种通讯方式在历史上应记一功。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十九世纪发明了电报,并在一八三七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在传送文字时,电报局人员会将文字编成数字代码(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文字),然後透过电缆或卫星发到指定收件地电报局,再由职员分派到收件人手中,而收件人只需将数字代码译成文字即可知道电文意思。由於收费昂贵,所以一般电文都不会太长。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後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信号,以接力方法传送。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其缓慢的速度在今日难以忍受。

责任编辑:takung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