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王红霞等20位青年女科学家、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设计及验证团队等5个团队获奖。
记者关注到,20位获奖青年女科学家中,13名获奖者来自教育领域。
她们有的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武汉大学教授王连荣长期致力于微生物表观遗传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发现构成DNA的第六元素”入选《环球科学》2007年度全球十大科学新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吕琳媛长期从事网络信息挖掘及社会经济复杂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原创性地提出了以系综理论和似然分析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挖掘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琼毅长期从事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理论研究,围绕量子纠缠及其相关问题,发展运用了相对普适的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玉丽长期专注于复合材料与结构多尺度力学研究,推动新一代材料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材料性能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彩莲从事“网络系统分布式估计与协同控制”研究20余年,开创了“感知—传输—控制”联合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成都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范宣梅面向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针对强震地质灾害开展了15年的持续研究,所研发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较国际已有模型提高了20%以上。
她们有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要产业需求,科研成果应用广泛。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敏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领域的计算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生物特征的复杂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陈思宇积极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战略需求,搭建了“我国西北沙尘天气预报与预警系统”,有效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沙尘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指导;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谭倩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14项,成果应用于内蒙古河套灌区、河北承德滦河流域、广东东江流域等地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湖富营养化防控、产业适水发展和水权置换等。
她们有的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显著提升相关领域国际水平。浙江大学教授赵春晖针对非平稳运行工况智能监控这一制约重大装备核心竞争力的卡脖子问题,建立了多模式表征、时空协同监测、关键征兆甄别创新理论,攻克了技术瓶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段巧红在育种理论与技术应用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显著提升我国蔬菜种业核心竞争力;北京大学研究员贾桂芳聚焦“植物核酸化学生物学”,率先探索RNA化学修饰对作物育种的应用,在国际上引领植物RNA化学修饰研究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焦淑红成功开发了多种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电解液体系以及应用于高功率密度电池的快充电极材料,大幅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性能,研究水平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于2004年设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20年来,奖项规模从每届5人增加到每届20人,成为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并连接国际表彰平台的重要奖项,至今共有204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2014年,奖项首次开设“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处在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阶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作者:林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