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教育 > 培训 > 正文

孟母断织教子 为何成为仪范?

2024-03-18 10:43:11香港文汇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不可轻忽。在上篇专栏中,我们通过导读《论语·先进》的故事,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谈到现代特殊教育的问题。然而,童蒙教育除了依靠学校外,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相对教师,父母的身教言教,其实对孩子有更直接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责任为重。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即编有《列女传》一书,记述古代妇女的德行表现。所谓“列女”者,乃指“众女”之意。全书撷取上古到西汉百余位妇女,分作七卷:〈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前六卷为贤妃贞妇的典范,末卷则述背弃节义的庶妾。
 
  在全书卷首〈母仪〉中,作者载录了十余则事例,以作为母亲教子的典范,其中包括“邹孟轲母”篇曰: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脩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译文
 
  孟子小时候,放学归家,他的母亲正在纺织,问(孟子)道:“学习得如何了?”孟子说:“就像平常那样。”孟母用剪刀割断织机上的线。孟子惊惧,问母亲这样做的缘故。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丝线一样。君子通过求学来立身扬名,通过答问来增长知识,所以能起居安宁,做事免于祸害。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要做下贱的劳役,难以避免祸患。这和靠织布为生有何不同?中途荒废不干,岂能令丈夫有衣服穿,且长期不缺粮食呢!女子不能提供衣食,男子无法培养道德,他们不是沦为盗贼,就是变成奴隶。”
 
  孟子感到惧怕,从此日夜不停勤奋学习,拜子思为师,终于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大儒。君子赞扬孟母深知当母亲的法则。
 
  注释
 
  (1)方绩:方,副词,正在。绩,缉线,将麻或其他纤维搓成细线,泛指纺织。
 
  (2)自若:指一切如常,无甚特别。自,本来的。若,句末助词,表示事物的状态,犹“样子”、“貌”义。
 
  (3)斯:此,这。《尔雅·释诂》:“斯,此也。”
 
  (4)厮役:泛指受人使唤的奴仆。《玉篇》:“厮,贱也。”“役,使役也。”
 
  (5)宁:副词,岂,难道。
 
  (6)衣:转品,名词作动词用,指穿衣。
 
  (7)夫子:古代妇人对丈夫的尊称。一说,指丈夫与孩子,亦通。
 
  (8)虏役:奴隶。虏,俘虏;役,仆役;两者皆为失去自由、供人使唤的下人。
 
  (9)旦夕:从早到晚。旦,早晨。夕,傍晚,泛指夜晚。
 
  (10)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臧庸曰:“子思大寿,然以年计之,孟子终不及师事也。《史记》以为‘师事子思之门人’,是。”
 
  孟母看见孟子漫不经心的样子,十分恼火,便以剪刀割断自己正在纺织的丝线,以此说明求学必须认真,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此一事例,《列女传》以为堪作母亲仪范。但换了在今天,如果再有母亲拿刀指吓儿子,警告其不读书将做劳力工作云云,恐怕只会适得其反,教子不成,反落得“虎妈”、“怪兽家长”、“歧视”、“情感勒索”等罪名。
 
  不过,阴阳从来一体,任何事情的利弊,皆应相对时势与环境而论,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孟母剪断丝线,不但加重自己工作,影响家庭经济,更可能招致儿子怨恨,妨碍亲子关系。但即使如此,孟母仍以妇人之力,全心做好言传身教,启发儿子明道立德。相对外在形式,此一内在情志,无疑更加重要。父母疼爱子女的表现,可能人人不同;但其关顾之情,不论时移世易,始终千古如一。读书明理,为人处事,不可本末倒置。
 
  谢向荣教授(香港能仁专上学院文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jiaoyu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