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教育 > 培训 > 正文

【文山字水】研国学明道知德 “五经十词”蕴智慧

2024-04-25 15:32:03香港文汇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 国学义理主要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图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资料图片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学习国学,就是在追求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达至修身养性。北京学者夏海先生所著的《国学要义》,就概括分析出,国学义理主要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浩瀚万千的国学,蕴涵在五部经书和十个词语中。

  夏海先生又说到,儒、道两家的经典辞章,包含在《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经典著作中。而对义理的概念,是人们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就概括在“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这十个词中。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重要典籍,相传为老子所著。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由自然之道进入人伦之德,最终归于政治理想和治国之道。道家学说主张纯朴自然、清静无为、淡泊虚柔。政治上贵求无为而治,和平共处。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门弟子所记,为儒家学说之总汇。儒家注重仁孝德义、做人修身、守礼知规。政治上注重行仁政,重视百姓。

  《孟子》: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共同编纂,主要记录孟子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在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要求实行仁政。

  《大学》:记录曾子之思想,相传为曾子后学所写定。主要论述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思想。此书围绕“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题,阐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主要是论述心性修养,富有哲学色彩和意蕴。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倡导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要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和至圣的境界。

  十词概括儒道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质和起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虽说得玄妙高深,却有时颇配合自然。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而推己及人,至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义者宜也,求循理而行,也是伦理道德评价最重要的概念。义很多时与利相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儒家里,礼的本质是别异。“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里指的不是人格高低,而是社会角色的差别,是天地之序。

  “智”:知与智同,在孔子观念中,这是德性范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信”:在孔子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是指人若没信誉、没信用,真不知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那就要诚实不欺。

  “孝”:事亲以敬,是仁的基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朱熹解释:“论行仁,则孝悌为仁之本。”

  “忠”: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忠”字是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含意就是忠诚、忠实。常见“忠信”、“忠恕”的,就侧重于修身和待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次忠”,就可见君臣之间是双向的了。

  “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与腐败相对立。孟子对“廉”的定义,是不取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这是人之高行。

  “耻”:孔子强调通过德政和礼治,让人们有羞耻、羞恶之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如能学好这五本书,读懂这十个词,就能基本掌握国学的义理,理解国学的内容和智慧,从而为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奠定坚固的基础。

  ◆雨亭(退休中学中文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责任编辑:jiaoyu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