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组亮相第77届康城影展红毯。
从康城影展风光而归,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又迎来新的好消息,港澳票房6月2日突破9000万港币,连续32日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趁着“九龙城寨”的旋风,对于未来如何能够进一步开发文化IP、延长影视动漫等产业链、扩大经济效益,大公报记者采访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王英伟,《九龙城寨之围城》监制、资深电影人庄澄,以及《九龙城寨之围城》编剧陈大利等业界人士,在总结该电影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他们认为高质量的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未来还可以通过文旅产业协同发展、依托内地市场机会锻炼人才等方式推动香港文化产业发展。\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颜琨
《九龙城寨之围城》(下称:《九龙城寨》)今次能在两地市场都大获成功,出乎很多人意料。在内地上映前,电影首日仅仅拿到9.4%的排片,同时期上映的《维和防暴队》和《末路狂花钱》的排片量则分别是26.9%和15%。在庄澄看来,电影上映之初在内地排片量虽然低,却是正常的市场选择。“内地院线排片的时候也要考虑内地观众过往的口味,给《九龙城寨》排片少一点也不出奇。”他说:“从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至今,一开始香港所有的电影在内地票房都很好,而后伴随内地电影的发展,香港商业电影在内地渐渐失去优势,开始以警匪片和犯罪电影为主;而后这两个类型的电影也开始疲弱,直到今天。”庄澄认为:“香港电影其实一直在内地市场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有人说《九龙城寨》这部电影如果再不卖座,以后就别拍了,但是电影最终的结果证明,只要电影质量好,即便没有那么多大牌演员,都会受到两地观众的喜爱。”
“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助力年轻导演
凭借口碑效应,《九龙城寨》不仅在香港创造票房奇迹,在内地市场亦一路高走。没有大牌演员,没有“流量”明星,以一班新鲜面孔成功突围的《九龙城寨》证明,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市场保证。内容的诞生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近十几年中,特区政府通过不断向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注资以支援电影发展,“创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更是成为香港年轻电影人的摇篮。
然而,很多导演在通过“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崭露头角后,便迅速消失在电影市场。作为《九龙城寨之围城》的编剧之一,陈大利是土生土长的香港电影人,他曾先后参与叶伟信“叶问”系列,并与司徒锦源合作《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后又自编自导了电影《黄金花》,获得电影发展基金提供融资制作,如今陈大利正在北京参与另一个重要电影项目的编剧工作。在陈大利看来,《九龙城寨》的成功对于整个香港电影产业而言都是一剂强心针,但他提醒,当前香港的电影项目要么是如“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当中的小成本项目,要么是如《九龙城寨》这般背负巨大投资压力的大制作,当中的中型制作项目则很是缺乏,年轻导演虽可以在小成本项目上获得成功,却未必能够、也不足以被信任能够担纲大制作。
陈大利认为,内地的电影产业可以为香港年轻导演提供更多在中型制作中试炼的机会。他谈到,当前内地三大串流媒体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旗下的网络大电影发展如火如荼,近年中更开始逐渐摆脱荒蛮时代、诞生出精品,“这些网大的项目其实大多制作精良,只是在剧本上比较薄弱,他们需要港风港味类型的电影,这对香港年轻电影人而言是很好的练手的机会。”
作为一部高投资的电影,虽然票房节节高,但截至采访前,《九龙城寨》尚未收回成本。对于电影未来在进一步挖掘经济效益方面,还可以进行哪些尝试,庄澄提到,香港电影未来可以考虑与更多的文旅结合。
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影响力
庄澄表示,有业界提出可以在香港重建城寨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对此,特区政府近日表示正与有关方面商讨,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表示:“它的景已经拆掉,但没有弃掉,仍在的。会不会把部分的景拿出来,在一个适当地方摆放,让公众人士、旅客可以在该处‘打卡’或观看,这方面我们正在商讨当中,如果有进一步消息,再向大家报告。”
王英伟进一步指出,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的成功,也的确能带动文旅发展,这正好说明电影本身的力量和功能,如果能充分发挥到电影与旅游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相信对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莫大的帮助。王英伟表示,政府在2024年向电影发展基金注资约14亿港币,他们将继续完善现有支援措施,并研究推出新措施,致力提升香港电影在内地和环球市场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同时鼓励香港电影工作者与内地及海外同业积极交流,吸收新思维,为香港电影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