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以售卖节日食品为特色的老店,自有一批捧场客。右图:李根兴坦言,开门做生意切忌躺平,多想如何令客户延续消费。
中央上周宣布提高内地旅客到港澳购物的免税额,由原来5000元人民币大增至1.2万元人民币,连带入境口岸免税店额度计算,合计为1.5万元人民币,促进零售市道并为经济注入新动力。盛滙商铺基金创办人李根兴表示,伴随内地居民访港人数持续增加,本地零售市场未来会不断增大,但商家躺平将被市场竞争淘汰,必须检讨经营模式,捕捉消费新红利,例如加强推广港式产品,以及善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作宣传,吸引内地年轻客群。\大公报记者 刘鑛豪
周末中午,九龙城某泰国菜馆门外挤满等候座位的食客,邻近食肆却门可罗雀。从事商铺物业投资的李根兴指出,当疫情封关,港人只能够留港消费,结果走遍全港大街小巷各式商店,就似花洒分散在18区购物消费,令到许多商家受惠。自疫后通关,港人外游消费,相对地减少本地消费。尽管现时本地零售、饮食销售额,仍未回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相比疫情期间有所增加,说明“个饼係大咗”,关键是商家需要适应新消费模式,并调整经营策略。
旅客续增 抵销港人外游影响
观察消费市场多年的李根兴指出,“Winner-Take-All”情况愈来愈明显,民生区商店的生意额减少,消费力主要流向核心区、游客区。冷气、傢俬等等拿回家的商品销情显得疲弱,但小红书介绍的商店,香港特色的冰室,以至香港传统蛋挞食品,却大卖旺场。赢家与输家的分别,在于能否适应新消费模式,尤其是内地旅客的消费心态;皆因内地旅客将会是香港零售消费市场增量的贡献者。
李根兴补充说,港人习惯北上消费、海外旅游,无疑对香港零售消费市场造成伤害,但参考疫情期间数据,香港人日均消费只有127元。相对地,按2023年数据,内地留港过夜旅客的日均消费约1900元,两者相差10倍。关键在于,内地访港旅客未来会持续增加,这样便可以抵销港人外游消费的影响,并为市场注入新动力。
具体而言,现时内地有约680个城市,开放港澳个人游城市则占59个,尚有大量城市有待开放个人游。至于潜在旅客量规模,在疫情前,北京每年接待旅客3.2亿人次,上海每年接待3.6亿人次。反观香港情况,高峰期接待内地旅客只有5100万人次。由此可见,香港未来有机会接待更多内地旅客,每年过亿访客绝不为奇。
值得留意的是,内地上周五公布,7月1日起,自港澳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行李物品免税额,提高至1.2万元人民币,在设有免税店口岸,免税额增至1.5万元。
李根兴认为,商店要成为少数的赢家,有五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善用网络宣传。现时打开门做生意,等待顾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到现今商业环境。商家必须利用网络主动出击,邀请网红介绍产品或服务,而小红书是较常用的平台。第二是提供具有香港特色的产品或服务,港式冰室在全港各区开设,正正是这个原因。港式冰室客似云来,高级法国餐厅却乏人问津。第三是,售卖可以拿回内地的商品。第四是,提供价格低于100元餐饮食品,切合内地旅客“穷游”消费模式。第五是,调整店舖营业时间,尽量在日间时段营业,切合香港人起居生活时间,也方便即日往返内地与香港的旅客购物消费。
守旧经营恐被市场淘汰
李根兴直言,经营业务永远都是艰难的事情,未来情况只会愈来愈艰难;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小部分人赚取最多利润,守旧经营者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做本地居民生意的商店都叫苦连天,唯有懂得顾客口味的商家,才做到Winner-Tak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