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表示,很多内地企业、在港外国商会,都对投资北都充满期盼,等待我们推出土地。\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右图:政府积极考虑透过“片区开发”模式,引入“地花”概念,加快北都发展。
北部都会区是本港未来主要土地供应来源及发展新引擎。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政府正积极考虑透过“片区开发”模式,引入“地花”概念,加快北都发展,同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沙岭创科用地或会成为北都最先推出的“片区”。
她表示,很多内地企业、在港外国商会都对投资北都充满期盼,“很多内地企业在不同场合都告诉我们,他们在等我们推出土地。”\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易晓彤
“北都不仅可以提供住宅用地,亦可以发展不同产业,加上其策略地位,政府对北都发展有信心,正积极考虑‘片区开发’,甚至直接批地,加快北都发展。”甯汉豪表示,北都发展与大湾区发展息息相关,能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很多内地企业、在港的外国商会都对投资北都充满期盼,都在等政府推出土地、落实发展,“很多内地企业在不同场合都告诉我们,他们在等我们推出(土地),会适当地部署;好多在香港的外国商会亦不时找我们,希望我们做一些简介,因为他们对北都发展很有兴趣。”
甯汉豪解释,传统土地发展模式是政府先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完成收地及土地平整,卖地后才有资金回笼,对政府现金流压力很大。若采用“片区开发”,政府只需划出一大片土地,让有兴趣的企业或合组的财团投地发展,并负责土地平整、基建、规划及发展,有助减轻政府开支。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透露,北区沙岭创科用地或会采取片区模式发展。甯汉豪表示,沙岭创科用地包括2公顷已平整土地,连同周边有潜力发展但未进行平整的地皮,发展面积达10公顷,政府有意发展为数据园区,创科局正进行意向调查,发展局会配合创科局计划,制定招标及地契条款,若沙岭地最终决定以片区模式推出,将会是北都首个片区。她透露,发展局正物色北都其他合适作片区发展用地。
冀靠市场推动基建土地发展
除片区发展,甯汉豪预告,北都部分由政府负责平整的用地,会引入“地花”概念,即未完成平整就推出招标,加快发展步伐,例如洪水桥多层大厦用地,稍后推出的招标与土地平整同步进行,“整个北都发展会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地花’,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
北都已知开支或预算已逾2240亿元,外界关注政府近年卖地收入减少,财政受压,影响基建及土地发展,甯汉豪表示,卖地收入受经济及地缘政治影响,非政府能控制,故香港长远不能单靠卖地收入支撑土地及基建发展,要思考其他方法,多靠市场力量,“片区开发”正是希望靠市场推动发展。
甯汉豪表示,北都各发展区正如期推进,未受经济影响,亦不应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北都发展要看长远,政府亦公开承诺北都会提供3000公顷新发展土地,当中四成会在未来十年完成土地平整,这个承诺我觉得不应该受经济周期影响。”
争取2027交椅洲人工岛填海
至于同样是未来土地重要供应的交椅洲人工岛,政府宣布推迟原定2025年开始填海的时间表,甯汉豪说,争取在现届政府任内,即最迟2027年上半年,展开填海,发展局正努力做好环评,“我们争取九月前(提交环评申请),但不想拘泥于哪一个月,宁可做好环评、开好头。”
除开拓土地外,发展局近年推动多项法例修例,包括精简法定程序、加强滥收水费监管能力,以及在7月5日生效的《政府租契续期条例》等,甯汉豪形容,相关工作与拚经济惠民生息息相关,例如简化地契续期安排有助维持业权人和投资者的信心,缔造更好条件让特区政府全力拼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