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 查懋成:骄傲成为奇迹参与者

2018-09-19 16:10:19大公网 作者:夏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查懋成接受大公报专访
 
谈及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对今年刚好成立四十年的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来说是一部企业成长史,而对查氏来讲,更是家族两代人的故事。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查懋成感叹道:“父亲查济民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对国家发展倾心倾力,我是从小耳濡目染,一直到后来加入家族企业工作,可以说是亲身经历及见证了国家经济的腾飞。如果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称为奇迹都不为过,可以打100分满分。”
 
“在我印象中,香港的地铁已经是很快很发达了。我十年前到上海的时候,上海只有五条地铁线路。而现在,上海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地铁网络,远超香港,也远超世界上的其他城市。”由于早早便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参与城市建设,上海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恰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令查懋成直言印象深刻,“伦敦建设一条线路需要十五年,而上海却用同样时间建成一个完整网络。这便是中国改革开放速度的体现。”
 
上海打造新地标
 
综观上海的城市变迁,无论是名扬海外的淮海路,还是时尚新潮的新天地;无论是集聚创意的八号桥,还是纵横枢纽的大虹桥,都凝聚着港人的心血。前瞻性的预判,国际化的视野,高品质的开发,帮助这座海派城市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而这些,在查懋成看来,是时代赋予港商的使命。他直言,其实港商在内地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做很多的改变,只是把香港的经验搬过来,“毕竟我们比内地的开发要早很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港人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以及“不满于现状,明白不进则退”的信念,让港商参与的项目能够脱颖而出,口碑相传。
 
查懋成对自己能够参与到上海城市的建设中感到非常幸运,不过与此同时,面对众多港商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经典案例,也是压力与动力并存。
 
2002年,香港兴业国际集团获得大中里地块的使用权,正式启动兴业太古汇项目。然而由于十多年来,上海消费群体需求及零售环境不断改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变更,这个项目的设计历经了数次调整才得以确定。“只有改变三分之二住宅用途的土地性质,重新规划为纯商业用途,才能充分释放这一黄金地块的土地价值。即是表明香港兴业国际集团需放弃短期收益巨大的开发住宅楼的计划,改为建设开发及规划过程更为复杂、回报周期更久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不仅如此,出于尊人重土的精神,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仅历经十个月,利用了当时还较为少见的平移技术,保护了逾百年历史的欧式大宅原民立中学校舍,经修缮后命名为“查公馆”;更不惜牺牲了部分商业空间,留存下来一棵拥有百年树龄的白玉兰古树。这也为内地近年来的“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参考和借鉴。
 
去年,兴业太古汇在本就商业齐备的南京西路上重装亮相后,随即成为潮流人士的打卡圣地,这让查懋成很是欣慰,“现在经过附近,看到我们标志性的建筑,就会很自豪。”他坦称,这份自豪中,带着些港人的小心思,“我会很开心在新的时代打造了新地标,而这样的高品质地标不仅是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争光,更是为港人添彩,因为我们十年前是标杆,现在依旧是标杆,说明我们港人、港商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放眼大湾区“一带一路”
 
在提及兴业太古汇项目选址时,他透露,“当时看了北京、上海、珠三角很多城市很多地块,但不敢去二线城市,不了解,感觉一线城市稳一点,比较规范。”可如今,嘉兴、杭州、天津等二线城市早已是集团深耕的方向,从事包括地产发展及投资、物业管理、豪华酒店及服务式住宅、医疗保健服务及其他投资项目。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工商界踊跃到内地投资,“据我所知,香港长期以来一直是内地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港资在内地的发展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放眼未来,查懋成表示,伴随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集团也将放眼于此,寻找与沿线国家的潜在合作机会。我们也会紧抓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这一角色的机遇,以港商身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去。”
 
振兴中国纺织业
 

 
图:二○○二年求是科技基金颁奖典礼,查济民颁发“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父亲作为老一辈的企业家,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在查懋成看来,如果要说改革开放的故事,便不得不提自己的父亲查济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地全面改革开放,父亲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决拥护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率先在广东中山、浙江杭州、江苏常州、重庆及上海等地创办企业,并带动了港人对内地的投资热潮。”
 
资料显示,1978年,内地纺织工业生产总值为473.2亿元,出口额为21.54亿美元,纺织行业从业人数311.2万人,纤维加工量(不含玻璃纤维)276万吨,占世界比重不足10%。
 
然而,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大幕,一批海内外人士争相来到内地发展,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极大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如: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应邀来华;香港唐氏家族与上海纺织局在浦东合资开办“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查懋成的父亲查济民,这位纺织大亨更是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了振兴民族工业的队伍中来。
 
纺织业不是夕阳工业
 
对不少老一辈的纺织工人来说,2000年,查济民斥资1.6亿元收购“杭一棉”的事情可能还记忆犹新。虽然“杭一棉”是中国最老纺织厂之一,但当时已是一家破产国企,这一收购行为对商人来说绝非明智之举,但彼时年过八旬的查济民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是要证明纺织业不是夕阳工业。
 
从八十年代回海宁投资设厂,到1996年收购“常一棉”,再到2000年收购“杭一棉”,以及后续筹建世界级“氨纶厂”……查济民以实际行动振兴了中国纺织业,展现着老一辈企业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港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得益于这批有志之士的贡献,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截至2017年的公开数据,内地纺织业生产总值已达6.89万亿元,是1978年的145.67倍;出口额达2745.1亿美元;带动的纺织行业从业人数增至2000万人(2016年);纤维加工量(不含玻璃纤维)5430万吨,占世界比重超过50%。
 
两大基金为祖国育英才
 

 
图:香港兴业2002年在上海南京西路正式启动兴业太古汇项目,去年重装亮相,成为潮人打卡圣地
 
“父亲一直教导我,赚钱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指标,而不是目的,对事业成败的责任和如何使事业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不仅倾情于对祖国经济建设的贡献,对国家科技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也十分关心。”查懋成表示,国家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贡献,因而很欣慰能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在人才培养上尽绵薄之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要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当时,父亲就决心要尽自己的力量为推动中国的科研事业率先作出奉献,他于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发起创立了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那些为祖国科技研究和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查懋成回忆称,那时候查济民不仅亲自参与评奖,还邀请杨振宁、陈省身、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等世界顶级科学家为顾问并参与评奖。每年向一批在数、理、化、医等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内地学者颁发高额奖金。
 
据悉,求是基金会成立二十年来,已奖励“两弹一星”的功勋、神舟飞船的设计专家以及治理沙漠、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等方面等千余位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也因为这样,父亲当时是被邀请参加观看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全过程的唯一一位港人。”查懋成笑言,当时查济民还在临行前激动地作了一首诗:“百岁乡童泪涟涟,今日狂欢奔酒泉。落后贫穷扫将去,神舟直上九重天。”
 
除了求是科技基金会外,以纺织业起家的查济民还在1992年先后投入了3000万港元,设立了桑麻基金会,奖励为祖国纺织业科研和教育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鼓励他们努力钻研,促进纺织技术的进步,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为使我国从纺织古国、纺织大国,跃进成为世界纺织强国。查济民在世时,除2006年因病缺席外,每次颁奖盛典他都亲临主持并讲话。正是感受到了父亲对于传统民族工业的深情,查懋成直言,“虽然现在纺织业不景气,纺织厂大多逐渐搬离大城市,但是这个基金我们依然没有撤销。”
责任编辑:莫英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