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新经济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举行 参与全球公有链约2000万人

2018-09-26 11:30:46 作者:卢静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提出新的概念“公众联盟链”。(受访者供图)

在近日举行的“新经济技术探索”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称,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还需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具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更具社会认可的可靠性 。他指出,目前区块链与金融结合还存在四个问题,包括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系统的集成协同程度不够高、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监管难度大等。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会上提出新的概念“公众联盟链”,认为联盟链也可以服务于联盟成员之外的公众。他透露一组数据,最新的全球人口数据是76亿,有上网习惯的个人有40亿。而参与全球公有链的人数大约只有2000万,这是区块链从业机构基于比特币和以太坊钱包的数量估算出来的。马智涛提出,目前真正使用了公有链提供的服务的群体,还是非常少。 

“公有链非常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以及属于公有资产,并不归属于某个个体、某个企业。”然而,马智涛进一步补充称,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几条主要的公链像比特币、以太坊、EOS,它们的算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几个大矿池或机构手上。所以公有链是否真正为“公众所有”,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根据IDC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数据总量大约是230亿TB。微众银行的股东腾讯也在运行对外的云服务,它们可承载的数据规模大概是480万TB。而公有链的代表以太坊,目前能承载的数据量还不足1TB。从承载的数据量来看,公有链离真正能够承载“数字社会”使命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区块链强调通过算法来做数据的隐私保护、信任的建立,但算法是否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呢?马智涛提出,人类社会经过了多年的演变进化,已经有很多人类历史验证积累下来的现成的信任机制。比如:可以依赖政府的信用,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等,可通过发牌照给一些可信机构,让他们经营一些高敏感、高风险的业务;可以通过资产抵押实现征信;在技术层面,也有很多标准组织来制定技术标准。微众银行非常认可算法可以增加信任,但它不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还是应该看看怎么让算法去结合社会上已有的信任机制,共同完善信任体系。 

马智涛透露,目前微众银行正在努力打磨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BCOS 和 FISCO BCOS,更好地支持了各行各业包括在存证、仲裁、机构间对账、供应链金融、物业管理、旅游金融、版权交易、人才招聘、游戏等等领域的应用出台,也正在联合金链盟发起一个区块链应用大赛,去支持更多的创业者、企业,能够参与到公众联盟链的生态当中。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