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平稳增长期。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接受大公网采访时表示,2002年至2022年,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7%至8%的中高速增长,再转入约5%的平稳增长平台。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需求端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金融市场环境获边际改善,房地产转型虽仍需耐心但不宜过分悲观,考虑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有利于债务风险的缓释,加之中美关系正处缓和阶段,“未来中国经济有望在5%左右的增长中枢实现平稳增长”。
杨成长认为,中国经济需求端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金融市场环境获边际改善,未来中国经济有望在5%左右的增长中枢实现平稳增长(大公网记者倪巍晨摄)
“从需求端看,过去10年中国经历三大投资需求的退潮。”杨成长解释,低端制造业在2012年左右开始转型,基建投资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接近零增长,房地产投资也于2021年开始退潮。需求端调整令中国经济增速出现较大波动,且受疫情扰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0年至2022年的GDP年均增长约4.5%。他认为,随着需求端调整的基本到位,未来中国经济不会再现大的需求端调整压力,“经济增速有望在中等增速平台上保持平稳”
供给端方面,杨成长说,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发展基础全面夯实,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明年金融市场形势将好转
在谈到金融市场环境时,杨成长表示,受利率下行与汇率贬值,以及美国加强“断链”打压影响,年初以来中国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表现低迷,但明年金融市场形势有望边际好转。他分析,美联储紧缩政策已近尾声,鉴于美国明年下半年或开启降息周期,中美利差将逐步恢复至正常区间,外部环境的改善、叠加国内“稳汇率、稳外资、稳经济、稳预期”政策的陆续落地,人民币汇率有望逐渐企稳。
至于房地产市场,杨成长分析,从需求端看,房地产市场需求中枢已经下移,短期居民整体购房意愿下降;更长期视角看,内地商品房年销售面积已从过去的18亿平方米降至11到12亿平方米,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
“房地产市场供给端应关注房企的流动性风险。”杨成长补充说,本季地产债到期偿还规模持续攀升,明年首季将再迎来偿债高峰,“目前房企流动性危机仍处‘负反馈循环’中,这无疑将对商品房有效供给构成影响”。他续称,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或仍需4、5年的调整期,市场对此应持有耐心,不宜过分悲观。
地方债务风险将被缓释
杨成长提醒,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当前政策已直面地方债务问题,推动隐性债务的显性化。具体看,10月起特殊再融资债启动发行,全国各区域已发行或披露待发行的规模已逾万亿元,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区域较市场预期的12个高风险区域有所增加、发行节奏也较快,随着后续“一揽子化债计划”的持续落地,地方债务风险将进一步得到缓释。
杨成长建议,地方债务问题具有历史性和长期性,应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化解,具体应首重四大主线。一是建立权责一致的债务形成机制,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深入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二是调整地方债务组成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短期转长期、高息转低息、隐性转显性,持续优化结构;三是提升资产收益,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促进成本与收益匹配、现金流与债务期限匹配;最后要通过特殊债券积极应对风险,包括通过特殊再融资债有针对地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弥补流动性缺口。
杨成长还强调,今年下半年以来,中美两国保持交往和互动,中美博弈进入更加平稳的阶段,但要认识到中美博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不抱有幻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好预案”。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中美大国作用,加快发挥两国引领作用,承担大国责任,稳定双边关系,与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另一方面,要研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拓展国际经济、金融、外交等方面合作,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