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首席论谈/中国引金融活水 润泽科技创新

2024-09-18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新赛道。

  今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大公报》表示,中国正通过积极投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未来产业”,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不仅是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从中央政策布局看,未来料持续疏通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润泽科创发展。\大公报记者 倪巍晨上海报道

  胡润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过去一年,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37家,达到703家,全球列首;中国独角兽企业增加24家,达到340家,位列全球第二。

  连平认为,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放缓,表面或与宏观经济走向有关,但直接诱因,实是近年风投创投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低迷。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投资市场录得9388宗案例,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3.7%至6928.26亿元(人民币,下同),连续两年下跌,若剔除国资,创投市场投资降幅更大。另一方面,近年监管部门加强整顿金融业,提高了首次公开招股(IPO)的门槛和不确定性,去年中国仅267家有风险投资(VC)或募股权投资基金(PE)投资背景的本土企业实现IPO,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4%和36%。

  “8+9”领域孵化独角兽机会高

  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恰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新赛道。

  “新形势下,中国正通过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连平表示,去年中资企境内外IPO中,近半数企业和57%的融资额集中在机械制造、半导体及电子设备、化工原料与加工这三大领域。近年,中国大力倡导并投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未来产业”,“8+9”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成功率也较高。

  连平指出,若以投资独角兽的成功率来衡量,前十大龙头企业风险投资(CVC)机构中,表现最优的3家机构依次为比亚迪、联想创投和哈勃投资(华为旗下),成功率分别达31.3%、27.7%和27.1%,“相当于每投资5家公司,至少有1家将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他续称,尽管过去两年创投市场表现不振,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速有所放缓,但“8+9”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依然良好,表明中国未来的战略方向正发生重要变化。

  支持举措料陆续有来

  连平坦言,科创企业通常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金融支持手段。他认为,风险投资支持的主要对象是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企业家,其功能是解决科创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所需的短期资金问题。

  今年人民银行推出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6月召开的国常会也围绕“新质生产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了对VC和PE行业的针对性支持信号。连平相信,人行再贷款资金大致可拉动银行体系约5000亿元配套信贷,而国常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充分表明中央对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高度重视。

  连平预计,未来决策层料加大政策针对性和实施力度。他建议,从六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质效,引更多金融活水润泽科创发展。一是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二是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三是积极吸引外资创投基金;四是拓宽投资退出渠道,完善并购重组、份额转让等政策;五是针对创业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落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专业性机构发展;六是处理好政府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的关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