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认为,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构成的“新制造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以及拥有集全国之力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多管齐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提升生产服务业占比
连平强调,较之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等对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简而言之,是一种集“创新+质优”于一体的先进生产力。他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均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知识密集度高,物质资源消耗少,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连平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超过13%,2025年该比重有望超过17%。他续称,未来产业属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等“四新”特点,其涉及范围更广、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
服务与生产密不可分。连平表示,美国、欧盟的生产服务业在GDP中占比分别约56%和39%,多数G20国家的比重也在40%至50%之间,中国的占比仅17%至18%。他认为,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生产服务业在服务业、终端商品,以及GDP中的比重。
连平说,中国整体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若提升至60%,其中,若生产服务业占比提高至50%,在GDP中的比重将达30%。若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总量的比重翻一番,达到25%,高端制造中生产服务价值就能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40%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