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诚信国际袁海霞:今年5%经济增长目标料可达成

2024-12-05 17:25:15大公网 作者:倪魏晨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经济仍处深度的周期调整阶段,中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交织叠加。”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今日(12月5日)在上海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曲折中前行、波浪式修复”的特征,随着9月末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的初步显现,本季经济修复斜率或将加大。鉴于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本月召开,宏观政策窗口期料仍延续,且短期内将对市场预期形成积极调动,“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5%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

  袁海霞相信,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本季中国经济修复斜率或将加大,随着市场主体信心的回暖及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经济全面复苏值得期待 / 记者 倪巍晨 摄

  袁海霞在“中诚信国际2025年信用风险展望与投资人服务大会”上坦言,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内需疲弱、社会预期低迷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和4.6%,呈现“逐季放缓”格局,名义GDP增速也始终低于实际GDP增速,GDP平减指数亦连续六个季度为负,导致微观主体的体感“偏冷”。

  增长动力方面,袁海霞说,首三季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9%,较去年同期下降33.6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边际放缓的主因。供需结构方面则呈现“生产偏强、消费偏弱、投资分化”的特点。

  袁海霞观察到,今年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高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较快增长,对工业生产构成支撑。同期,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整体不弱,惟内需偏弱问题犹存,“首10月社零额同比增长3.5%,增速并不算高”。

  政策调控重心转向稳增长

  消费结构层面,袁海霞指出,基础商品消费已恢复至原有增长路径,服务消费则显著偏离常态增长趋势线。另一方面,受外需改善和“抢出口”现象带动,前10个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1%,录得较快增长,对内需疲软形成一定对冲。不过,出口端仍存在“以价换量”问题,且部分国家对华出口限制背景下,以中国“新三样”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出口金额占比已跌至4%以下。

  袁海霞补充说,今年三大投资延续分化,在“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等政策和出口的加持下,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基建投资中,狭义基建投资增速偏低,但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依然较高,且未来“两重”建设仍将为其提供支撑。此外,今年房地产投资跌幅继续走阔,前10个月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0.3%。

  值得一提的是,9月末以来,国家围绕消费、房地产、资本市场、化债等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较核心的问题,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在袁海霞看来,推动行为模式与激励体系的改变,带动中国经济持续修复,是本轮政策的核心逻辑。

  较之过去,本轮调控政策有五大转变。袁海霞分析,一是更注重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平衡,政策重心从防风险转向稳增长;二是更注重政策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特别是财政与货币间的协同性显著加强;三是更注重合成效应,政策的出台从原先“挤牙膏式”推出,转为“一揽子”政策集中推出;四是更注重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五是更注重预期管理,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预见和理解。

  中国经济修复斜率料加大

  “得益于9月末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的显现,生产、商品消费、投资等宏观数据已获边际改善。”袁海霞提醒,从近期大宗消费品消费额增速、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工业企业利润,以及M1(狭义货币)同比增速等指标看,本季中国经济修复斜率或将加大,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料可以实现。

  展望2025年,袁海霞说,基准情形下,2025年美对华加征关税,但节奏偏慢、力度有限,中欧贸易关系将得到一定改善。与此同时,明年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将续显现,“全国两会”也有望出台进一步的增量政策。此外,化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预计改善,房地产销售将保持回暖趋势,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资产负债表将延续修复势头,“基准判断下,2025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仍能达到4.8%,乐观预期下GDP增速或超5%”。

  宏观政策层面,袁海霞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她相信,明年市场或看到1至2次降准,以及2次降息,建议人民银行加大需求侧调节力度,特别是在“扩消费、稳购房、促投资”等领域持续发力。至于财政政策,建议适当提升对“扩赤字”的容忍度,将明年预算赤字率安排在3.8%左右,并继续拓宽和优化专项债投向结构,赋予地方自主权,逐步放开投向及资本金领域限制。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