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物价涨幅仍在低位徘徊。国家统计局今日(1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2%,涨幅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为今年7月以来新低;CPI环比下降0.6%,降幅较前值扩大0.3个百分点,创今年4月以来新低。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降幅较前值收窄0.4个百分点,录三个月来新高,PPI环比由下降0.1%转为上涨0.1%,实现“由降转涨”。分析称,国际商品价格持续通缩,国内市场供给充足,以及行业竞争的激烈,对全国物价带来一定抑制。为提振消费需求,扩内需政策仍待加码,包括增强对民生、重点产业与核心领域的财政支持,加大对餐饮、旅游、家电、汽车等消费补贴。
今年以来中国CPI和PPI同比走势一览 / 记者 倪巍晨 制图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介绍,受气温偏高及出行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11月全国C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小幅上涨,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上涨0.3%,涨幅较前值扩大0.1个百分点。当月,CPI同比变动中,翘尾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均为0.1个百分点。
多重因素令CPI同比涨幅放缓。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近期食品和烟酒类价格涨幅放缓,能源价格有所回落,各地购物节普遍推出“降价促销”活动。另一方面,随着极端天气扰动的减弱,蔬菜供应量回升,猪肉集中上市,市场供给增加对价格带来拖累。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观察到,11月果蔬、水产品供应充足,相关产品价格的回落是CPI环比降幅扩大的主因。与此同时,入冬后旅游出行活动进入淡季,机票、住宿等价格季节性回落。他认为,当前消费恢复节奏相对偏缓,提振内需政策有继续加码的必要性。
需求改善物价料加速回暖
工业领域价格方面,董莉娟表示,得益于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的协同发力,内地工业品需求有所恢复,PPI环比实现“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有所收窄。11月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和今年新涨价因素影响分别约-0.3和-2.2个百分点。
周茂华指出,上游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终端耐用消费品等价格的改善,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效应,是11月工业品价格同比超预期边际改善的主因。尽管工业品价格端仍面临“需求偏弱、价格偏低、生产成本压力”等问题,但随着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市场供需关系正持续改善。王运金补充说:“PPI同比降幅的收窄,主要由翘尾因素拖累减少所带动,近期一揽子增量与存量政策正在显效,可关注工业生产和消费扩张政策的后续效果。
展望未来,王运金相信,随着天气的转冷,农产品供给预计减少,食品价格或小幅回升,而稳增长政策的加码,在带动房地产市场持续修复的同时,也将推动基建建设的加速和制造业的稳步增长,预计需求端恢复节奏有望加快,全国物价料加速回升。他建议,财政政策应继续加大对餐饮、旅游、家电、汽车等的消费补贴,加强对民生、重点产业与核心领域的财政支持。
周茂华强调,CPI月度波动不会影响整体物价回暖的态势,随着宏观政策效果的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和投资活动将逐步复苏,加之生猪市场的基本恢复平衡,未来价格端将保持平稳增长。他并指,宏观政策在稳定有效需求,促进供需良性循环方面应发挥作用,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降准、降息等常规工具有充足的使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