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前海、横琴、南沙与香港共建金融服务一体化正在推进,图为横琴天沐琴台。
粤港澳大湾区以特有的“1个国家,2种制度,3个法域,3个关税区,3种货币”差异使得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着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等方面的障碍。
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建议,在资本流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宽跨境投融资限制,扩大“南向通”和“北向通”的投资范围,推动人民币在大湾区内的广泛使用,并探索建立区域内统一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在信息流方面,应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通过创新技术提升跨境支付和结算效率,例如推广区块链技术用于贸易结算,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实时性。在人才流方面,可通过设立区域性金融人才交流和培训平台,吸引全球高端金融人才,同时简化专业资格互认程序,促进三地专业人士的自由流动和深度合作。这些措施可在前海、横琴和南沙等试点区域“先行先试”,总结实践经验,助力大湾区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
在推进前海、横琴、南沙与香港共建金融服务一体化方面,李湛认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一跨境金融产品的监管标准,简化跨境资金流动的审批流程,逐步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推动区域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多币种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其中,结合之前的试点经验,前海可以扩大跨境人民币贷款规模,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工具,如跨境理财通下的多币种理财产品。应推动数字金融平台的建设,例如建立高效便捷的跨境支付系统,降低交易成本,让居民更容易参与国际化金融服务。南沙可以利用其港口优势,探索以贸易融资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国际结算和融资服务。横琴则可以进一步引入国际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满足居民对多元化国际化金融产品的需求。
“自2019年公布大湾区规划纲要以来,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现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员本力表示,透过推出“跨境双总部”机制,利用内地与香港“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方式,通过营造双体系、深度合作的大环境,破解城市招商引资难题,聚焦全球资源流入,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新示范。最终实现大湾区形成“大城市群─金融中心群─世界级科创枢纽”,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