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近年形势一直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主要是未能搭上人工智能(AI)快车,然而,其衰落的命运早在20年前已初现,从一开始错过智能手机晶片市场,以至后来追赶不上英伟达,均可看到该公司已不再拥有晶片业的“水晶球”。
晶片业的发展随着电晶体数目的增加而不断向前,电晶体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单一元件,可用于各项数码和模拟功能。1971年,英特尔的处理器配备2000颗电晶体,现在其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多达数10亿颗。自1980年起,英特尔凭着共同创办人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在同一尺寸的晶片上,所容纳的电晶体数目,因制程技术的提升,每18个月倍增,但售价相同甚至更低),令软件业的老大微软可以不断推出更强力的操作系统。
现有技术不能切合智能产品需求
一直以来,英特尔以其x86的架构而自居,直至今天,该公司的晶片仍是基于这个架构而开发。但直至2007年,当苹果推出iPhone后,因x86的架构并不够其他竞争对手的速度快,故苹果不拣选英特尔的晶片,而选用三星作为其晶片的供应商。
自此以后,随着iPhone和iPad等产品日益普及,个人电脑和手提电脑的需求逐渐萎缩,这对于一直依赖这种产品的英特尔来说,无异与市场脱节。
另一方面,英特尔因为太沉醉于昔日雄霸晶片界的x86架构,而该架构在2012年最多只能制造出命名为Atom等专供移动设备使用的晶片组,当使用了Atom晶片的华硕Zenphone面世后,由于技术和功能都及不上三星,故最后亦要滞销。
由此看来,英特尔的衰败除了未能搭上AI快车之外,不能顺应时势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晶片,也是其没落的另一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