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消费贷款强势崛起 潜在风险应予关注

2018-07-16 03:16:58大公报 作者:黄艳斐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随着消费贷款需求的整体提升、消费贷款覆盖面的扩大,加之转型或退市机构让渡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将能享受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机遇/资料图片

发展消费贷款业务是银行资产端策略调整的主动选择。随着房贷政策收紧和负债端结构变化带来的资金成本上升,银行开始积极培育新兴零售业务增长点,抢占消费贷款新市场。与此同时,“防风险、强合规”的新监管环境对银行消费贷款业务提出了新考验,但也为业务中长期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今後由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衍生的问题和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因素值得关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艳斐
 
一、培育消费贷款业务新增长点
 
银行消费贷款的范围主要是除房贷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外的零售贷款,以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一般消费贷款为主。据统计,2017年主要上市银行消费贷款馀额同比增长约25%,高於全部零售贷款增幅约6个百分点,成为推动零售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信用卡成为消费贷款重要载体。2017年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馀额同比增长34.33%,增速比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0%。
 
一是信用卡帐户规模扩张重回快车道。截至2017年中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5.88亿张,同比增长26.35%,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张,同比增长25.82%。两项同比增幅数据都较2016年高20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以信用卡帐户为基础拓展多样化的信用服务。帐单分期、现金分期和交易分期业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扩大了零售业务规模,帮助银行更加深入场景与其他机构的消费贷款产品进行竞争,相对优惠的分期费率也对未办卡用户形成吸引力。
 
三是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线上引流步伐加快。银行普遍加大自建线上场景、与线上平台合作等举措,加快建设线上引流入口。在连接流量、融合场景的基础上,开始基於庞大用户基数形成自己的流量平台,推动零售服务从以卡片为基础向以手机APP为基础转变。
 
与此同时,个人一般消费贷款发展迅速。2017年主要上市商业银行一般消费贷款增幅为20.9%,比上年增加了15.5个百分点。
 
一是消费贷款产品体系日趋丰富。除了传统的汽车和教育消费之外,陆续推出围绕住房装修的家居消费和用於旅游、婚庆、健身的文化消费用途贷款。重视区分客户身份属性,挖掘客户不同阶段、层次、环节的消费需求,推出针对优质白领、代发工资客户,以及符合设定条件的社保和纳税客群的消费贷款产品。
 
二是发力线上力拚网络消费贷款市场。在线上模式渐成确定性主流的趋势下,银行正打破固守阵地,拓宽经营渠道,主动发力全流程在线消费贷款业务。以秒速获批、在线提款、灵活还款的便捷服务为存量优质客户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渠道。
 
三是科技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贷款业务中的应用功能从过去的提升效率和风控向引领业务发展和促进经营模式转型发展。依讬大数据匹配更“懂”客户的产品。利用先进科技打造识别、锁定、获取优质客户的消费贷款运行体系。
 
二、监管新规对消费贷影响正面
 
“防风险、强合规”是当前中国金融业经营管理重点。针对消费金融业务领域乱象和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规定加强牌照管理,明确放贷基本要求,以及贷款类别、融资和投资等限制。针对居民杠杆过快上升风险,加强对消费贷款人资质、贷款用途的监测,严控资金违规挪用。
 
监管措施对於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短期影响表现为局部调整压力和改进要求:
 
一是个人贷款结构调整。为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尤其是居民房贷加杠杆行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杠杆水平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管控,可能被挪用到其他领域的大额消费贷款面临收紧。
 
二是风控和合规成本上升。对贷款的用途和贷後资金流向的执行标准将更为严格,除信用风险以外的套利风险、欺诈风险、共债风险和获客风险,都将直接或间接提高银行风控和合规成本,影响贷款收益率。
 
监管措施也对银行消费贷款业务提出新的考验:考验场景金融适配能力。消费对应具体的生活应用场景,明确的指定用途成为获取贷款的必要前提,未来场景金融竞争将愈加激烈,考验银行产品和场景的快速适配能力;考验吸收长尾客群的能力。在行业清理和客户筛选过程中,一批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具有良好信用纪录的长尾人群将被引流到正规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这部分原本被忽略的下沉客群,是对银行风险定价和内部管理能力的挑战。
 
中长期来看,监管调控旨在挤掉行业快速发展下的风险泡沫,而非压制居民的正常消费与消费升级需求。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迅速,但杠杆率绝对值在主要经济体中属於中等水平。继续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健康增长,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作用,对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监管调控不会改变中国消费金融长期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引导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领域投入更多金融资源的总体政策导向,不会改变消费贷款仍是银行优质资产的地位。
 
三、快速发展也需关注风险隐患
 
消费贷款凭藉风险分散和收益率高的特点迅速发展起来。作为银行零售贷款的一类,消费贷款并非全新的业务品种。依讬银行成熟的零售贷款运作方式,消费贷款的管理也相对规范,在银行严格的不良率控制要求下风险尚属可控范围,集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衍生的问题和业务本身仍存在的风险因素仍值得警惕。
 
一是贷款资金用途挪用风险。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国务院关於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抽查的个人消费贷款中确有部分实际流入楼市股市。购房者在取得贷款後使用“蚂蚁搬家”和“虚假消费”等规避手段给银行审查带来盲点和难点。消费贷款违规挪用进入楼市形成短贷长用的局面,如房贷资金无法接续就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二是过度授信问题。中国个人信用历史纪录的共享和价值挖掘不足为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制造了一定的阻碍。银行尚停留在对居民个人负债监测,没有完全过渡到对居民家庭整体资产负债统计监测。
 
三是存量客户的贷後风险管控问题。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小企业主经营难度加大,个人还款能力减弱和债务增加导致还款违约和拖欠,信用卡行业套现和经营性风险或将增加。
 
四是业务链上其他金融品种的衍生风险。2018年一季度中国信用卡半年逾期未偿信贷总额达到711.48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87.1%。逾期绝对规模的增长衍生出类似於现金贷的馀额代偿平台。该类平台增长迅速且管理模式较为粗放,贷款的实际用途缺乏贷後管理,延迟了风险暴露的时间,造成风险累积。
 
四、结语
 
随着消费贷款需求的整体提升、消费贷款覆盖面的扩大,加之转型或退市机构让渡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将能享受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机遇。监管“补短板”也将使消费金融行业步入有序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更好时期,对提高银行消费贷款增长质量大有裨益,并为消费贷款中长期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银行在以消费贷款业务为突破口争取零售业务新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和改进风险防范措施,规避准入风险,把控贷款用途,持续加强贷後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