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高水平双向投资 构建双循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宇

2023-11-20 04: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逐步开放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投资,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这方面行业。

  “高水平双向投资”着眼于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战略考虑,也是抓住百年大变局国际市场新机遇。当前,稳定外商投资预期,增强外商投资信心仍是重点。同时,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客观而言,外企在华投资布局并非一成不变,主要在于顺应内外形势变化,既有成本风险的考虑,也有外部不确定性的“倒逼”。近几年,外企投资中国的行业、企业等维度也发生变化,制造业等投资处于稳步下降趋势,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规模却逐步扩大。新发展阶段,中国为外企来华投资提供便利,亦为高水平双向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创造有利条件 便利外商投资

  中国高水平双向投资进展加快,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仍在,而且对外投资实现跃升。一方面,中国加快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外企在华创业展业投资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开放以及外资准入等,实施系列便利化举措;另方面,中国稳步推进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金砖+”合作机制以及其他高水平自贸区等,进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主权财富基金、大型金融机构和本土跨国企业均有参与其中,通过在海外投资设厂等巩固提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为1891.3亿美元,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为1788.2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新高。

  当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地缘政治动荡和发达国家“去风险”交织叠加,但短期因素并未改变外商来华投资的总体预期。伴随负面清单“瘦身”与市场准入降低,中国逐步开放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2007至2023年中国境外企业数量从1万家增至4.56万家,同期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数量占比从3.7%升至5.6%。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家主权投资机构不断扩大对华投资,表明中国吸引外资的来源地在走向多元化。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程加快,市场所孕育新的产业发展和金融投资机会将增多,传统的跨国投资如果不能适应新的格局,很可能会丧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中国本土企业在新能源、光伏、半导体、通信制造等领域开始“弯道超车”,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不可避免将引发市场的优胜劣汰,跨国企业须加快适应新的变局。中长期看,中国高水平双向投资具备两个有利条件:其一是继续保持中速增长,预计到2035年GDP平均增速达到4%至4.5%,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需要大量资金,中国市场的投资潜力空间广阔;其二是中国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依托“一带一路”以及“金砖+”等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将增多,这些国家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将普遍获益。

  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发生深刻变化,外商投资谋求重新调整布局。统计显示,2022年外资企业利润下降9.5%。近期,部分舆论认为外商对华投资增速下滑,“外资离场”“产业链外迁”等议论较多,从两个维度加以理解:其一,基于外部环境变化,大部分外资希望增强供应链韧性,分散投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这属正常的投资行为;其二,鉴于中国的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日益增强,原来外资的部分市场份额逐渐被本土企业替代,外商对华投资结构性调整符合市场逻辑。片面地将跨国投资的市场竞争和新旧产业投资轮换理解为“外资出逃”有失偏颇。

  西方保护主义抬头 损害全球

  国际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不通过加强对外投资构建覆盖全球的产业链,通过多方投资和对外援助抢占国际市场。但是,西方发达国家频繁以“泛安全化”为由实施投资限制,将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产业转型和价值链提升难度加大,国家间产业竞争更加剧烈。发展中国家意在通过本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增强自主性,但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层面仍将面临持久的“卡脖子”问题,不利于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且高科技出口管制抬高贸易成本,跨国科技投资将受损,长期将威胁到全球科技投资和贸易合作;二、吸引外资的规模可能减少,将形成挤出效应。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形成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到所谓敏感领域对外投资审查的“封锁网”,而且通过大规模产业补贴吸引外资,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外资将减少,跨国投资并购也将进一步受限。

  从实际效果来看,美国通过实施规模分别高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43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的确吸引不少跨国资本。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巨额补贴吸引的海外投资能否持续,以及产业政策实际产出价值性等仍存疑。2023年9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芯片法案“护栏”规则带有明显的“胁迫”色彩,将对跨国芯片企业全球投资布局造成不利影响,包括可能失去中国市场份额。虽然近期部分跨国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减少对华投资,但外资企业在华新设的数量却逆势增长,2023年1至8月按年上升超过30%,表明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仍在。

  扩大对外投资 推动中资“走出去”

  中国坚定“走出去”步伐,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布局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和拉美等非欧美地区,“一带一路”、“金砖+”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取得积极进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加快增长。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241.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过去四十多年,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通过资本和技术领先优势获得超额收益,但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凸显,本土企业与外企在进出口贸易的占比发生逆转。统计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外资占比从高峰期的50%至60%逐年下降,目前在36%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管制、贸易限制以及歧视性政策将威胁全球跨国投资增长,一是破坏跨国投资公平竞争原则,二是增加跨国投资成本。因此,中国企业“出海”既要考虑国别政治、法律和监管合规风险,也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次级制裁”以及不公平的贸易歧视。

  为应对不确定性,中国企业逐步增加对非欧美国家的投资,积极拓展多元市场。2022年中国与RCEP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近31%,2023年1至8月中国出口拉美、非洲、东盟和大洋洲的合计规模达到6820亿美元,超过欧盟和美国合计规模的6674亿美元。

  面对世界秩序加快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新趋势,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形成符合国家产业竞争政策、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双向投资结构,既要引导外资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研发投入和合作,同时要注重研究跨国投资的国别风险和产业投资风险,促进双向投资的收益均衡;二是不断加大对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实验室在基础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等长期资助,加大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好国家产业引导基金、政策性金融以及商业银行信贷等协同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广泛寻求国际合作,探索发展非核心领域的外商股权投资,开放资本市场吸引海外企业上市,同时鼓励本土企业加大海外科技企业投资并购,风险合规、条件成熟时,加紧研究推进中资企业赴欧洲、新加坡等上市融资,拓宽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渠道。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