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点市成金/央企投资聚焦战略性产业\财经评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谭浩俊

2024-02-14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从2023年央企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重视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意识地聚焦关键领域和需要突破领域的投资。

  日前有媒体报道,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总投资6.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单纯从投资角度来看,央企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在民企投资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央企投资有效弥补了民企投资不足带来的影响,维护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过度注重投资的数量和规模,而不重视投资的质量与效率,也会影响到央企的支柱作用。对央企来说,投资的切入点应当放在民企不敢投、不想投、投不动的领域,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关键领域,而不是一般竞争性领域。

  从2023年央企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讲已经重视了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意识地聚焦关键领域和需要突破领域的投资,譬如正式启动的中国石化总投资205亿元的“西氢东送”纯氢长输管道项目、已经建成通线的中国电子首条12吋汽车芯片先导线,都是目前尚未向民企开放,或民企不大敢投的领域或项目。按照国资委提供的数据,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技术突破 争夺国际话语权

  那么,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突破性的项目有多少呢?有哪些可以在未来几年成为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呢?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方面,央企有没有在投资方面下功夫、花力气呢?殊不知,央企只有在高端领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话语权,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才能得到认可和信任。如果只是依靠垄断占据市场话语权,而没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其国民经济支柱作用的含金量就难以体现。

  而现实情况是,央企在投资力度很大、强度也很高的情况下,对关键领域、卡脖子领域的投资仍然不是很足。一方面,可能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有关,与企业尚没有真正意识到所肩负的责任有关,没有主动攻克科技难关的动力,担心攻关失败后影响到经营层和员工的收入,甚至担心会影响到个人前途;另一方面,与企业缺乏有用的人才,以及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有关,也就是说,企业想投资高端领域,苦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做支撑,继而导致企业投资高端领域的信心不足、动力不强。

  很显然,以上两大方面的原因都是主观原因,也都是企业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突破的领域。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是决心问题。只要解决了意识问题,后面的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信心自然会越来越强。这也意味着,央企要想在投资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能够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率转变,就必须解决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自我突破动力不足的问题,先得让企业有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在工作中得到体现。

  这就需要央企真正把这根弦紧起来,除了是在文件、会议等层面强调,还要在行动、措施等方面落实。一定程度上,在满足于数据上繁华的同时,还要考虑效果上的体验。譬如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5.1万亿元的问题,更应当关心的是生产性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技术投资、基础研究投资等,而不是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如果到了今天,还在用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扮靓投资业绩,就真的糊涂透顶了。

  社会各方面对央企的期待,绝不是与民企争利,而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与世界最先进的企业争夺话语权。与民企争利不是央企应当做的,也不是国民经济支柱作用的体现。所以,对央企投资的问题,必须以更加专业化的手段进行评价分析,给央企投资一个公正、客观、理性的评价,而不能只看数据。央企的作用,一定是专业化、高端化,一定是民企做不来、做不好、不愿做的领域,而不是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领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