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醒世经研/苹果为何放弃造车计划?\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李伟

2024-04-27 04:02: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苹果公司早前宣布放弃造车计划,但并未对外界详细阐明放弃的原因。

  今年2月末,苹果公司被曝出停止造车计划。虽然苹果财大气粗,但其造车计划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要知道,为了造车,苹果已经投入了十年光阴和逾百亿美元的资金。面对这样的局面,肯定是左思右想后得出的痛苦决定。关键问题在于,苹果公司为何要放弃造车计划?

  放弃造车计划的理由,苹果并未对外界详细阐明,而且即使它对外界说明,也不一定是真实想法。我们的分析只能是根据大势和逻辑逐步推演。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看法是,苹果公司之所以放弃造车计划,是因为选择了自动驾驶作为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道阻且长甚至是一个“大坑”。在这个关键时刻,AI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而苹果在这方面显著落后,因此不得不奋力追赶。在此局面下,将资源从造车转移至AI领域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笔者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计划的确有这方面的考量,但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苹果无法绕开中国的供应链,而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使用中国的供应链将面临重重阻碍。为什么这么说?下面笔者慢慢展开相关论述。

  难以绕开中国供应链

  要谈苹果造车与中国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在中美大格局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出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战略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并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来发展自己的相关产业。

  2005年,中国商务部曾表示“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当时不少国人认为,中国在国际生产链中幹的是髒活累活,换取的报酬却微乎其微,有点悲催的含义。但实际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技术落后,生产衬衣就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拿衬衣去换飞机对中外都是有利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都是相对较为平稳的,因此中国可以专心致志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生产链中去获取相应的收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体量增大和技术的升级,发达国家与中国的矛盾日益扩大,这些国家开始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来抵制中国制造,而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被“重点关照”的领域。

  实际上,中外双方的矛盾早已扩大至经济范围以外。在这样的局面下,假如苹果将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放在中国,无疑会将自身置于不断发展的地缘政治风险下。苹果不傻,它是不会愿意置身险境的。

  地缘政治风险意味着,苹果造车计划不能依靠中国的新能源车供应链,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假如绕开中国的相关供应链,苹果造车计划可行吗?笔者的答案是:不行。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车供应链。以动力电池为例,其在新能源车的总成本中大概占比30%至40%。最新统计,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为中国企业,合计占总市场份额的63.5%,上年同期为59.6%。

  上述优势更多来自于对动力电池上游的掌控,以锂电池为例,尽管中国的锂矿资源量在全球仅排在第四位,但通过投资等方式,中国的锂矿巨头们早已实现了全球布局;同样在生产锂离子电池中必不可少的电解液、正极材料、锂电池隔膜领域,中国也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同样,在电机、电控领域,中国的供应链也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对于芯片制造和智能驾驶等并非中国传统优势的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试问,在如此完整且强大的供应链之下,苹果要抛开中国供应链去推进自己的造车计划,要么是不可能,要么是成本高没有竞争力。这样的局面是苹果公司无法接受的。

  苹果现在面临的局面是绕不开中国的新能源车供应链,但使用中国的供应链又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对苹果来说,它的选择并不多。要么直面地缘政治风险,使用中国的供应链,覆製苹果手机的模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轻资产运营公司;要么干脆放弃造车计划,丢掉这个烫手的山芋。很明显,苹果选择了后一种思路。有点可惜,而且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好在及时止损。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放弃造车计划的消息得到了其大部分投资者的赞同,看来大家都不傻,没有为倒掉的牛奶哭泣。

  就在苹果放弃造车计划的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争夺战又杀进了一个新的强而有力的竞争者──小米公司。小米公司是一家优秀的手机制造公司,三年前创始人雷军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业。小米公司仅花费了三年时间和100亿元人民币就造出了第一代新能源汽车──小米SU7。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款汽车已经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当然,接下来小米SU7将面临严苛的市场考验,其不能出现大的闪失,尤其在安全问题上。

  但无论如何,小米SU7都显示了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巨大优势。小米在SU7身上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远低于苹果。实际上,苹果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最后却连一辆概念车都没有制造出来,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假如我们剖析小米SU7,就会发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建立在国内坚实而完整的供应链基础上的。这方面主要有两个体现:

  一是供应链的完整和高质量。以长三角为例,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许多所需配套零部件的供应问题:上海提供芯片、软件;向西约200公里的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像这样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中国还有很多,它们的存在减少了运输成本,加快了生产的流转速度,使得供应链的流通变得更为“丝滑”。

  二是人才,这是更重要的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而且该领域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新鲜血液。以比亚迪的2023年校招为例,其招聘人数达到3.18万名,其中硕士、博士占比61.3%,约80.8%的人员将投入研发部门,而其研发领域的工程师总数已超过了9万人。又如,小米汽车从2021年7月28日开始为其自动驾驶部门招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超过2万份简历,最终录用的仅300余人,几乎是百里挑一。

  这些高端人才切入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各个重要环节,极大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技术含量,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笔者最近拜访了中国的一家大型光伏企业。该企业之前是做鱼饲料的,后来转型成为光伏企业,而且现在做得相当不错。笔者十分纳闷,公司是如何实现跨度如此之大的转型的。对方告诉笔者,鱼饲料和光伏都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有共通性的,因此转型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笔者听后非常感慨,当我们为中国经济发出种种担忧时,中国企业却在大规模的变革之中,而其竞争力也在这种变革中不断加强。看到这样的企业,我们又如何能不为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感到乐观呢?

  中国制造发生核聚变

  在此,笔者想起来了核聚变(Nuclear Fusion)这一物理现象。核聚变指的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会伴随有大量的能量溢出。以此类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已经发生了核聚变反应。大量公司激烈竞争,大量的人才涌现,一条发达且完整的供应链呈现在世人面前。

  笔者认为除了一些高精尖的行业和产品外,中国制造在整体上也已经实现了自身的核聚变反应,这是全球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这里要强调一句,政府补贴等政策在早期可能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制造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还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努力奋战的结果。

  核聚变,新能源车如此,中国制造也是如此,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