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消费金融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手机支付、扫码支付的大面积推广,促进消费场景和生态布局,并催生快速增长的细分消费金融市场。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消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会随之提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扩内需、促消费的顶层设计,为消费内需扩容提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在覆盖面、可得性等方面将有质的提升。
随着中国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整体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明显增强,消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而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消费金融高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
明年市场规模料28万亿
一、理解消费金融变革的宏观环境
其一,扩内需战略稳步推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2009至202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年均增速超过6.5%。随着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和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2011至2020年中国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值约53.3%,2021年消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意味着扩内需战略具有提升空间,将为消费金融发展创造机遇。麦肯锡研究预计,2025年底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
其二,非房消费信贷需求较强,增长潜力空间较大。就消费金融行业而言,过去的规模扩张及粗放经营的模式已逐渐式微,转而对消费金融的内涵式增长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顺应居民消费转型的主流(品质消费和平价消费兼容),积极拓展消费金融高质量增长的潜力空间,避免无序竞争,加快向新型的消费金融模式转变,另方面应把握好细分客群的需求、定价和风险偏好,保持消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两端平衡,特别是非房消费信贷日趋“白热化”,利率下行和同质化竞争等带来较大压力。如何更好地适应存量竞争阶段并提升精细化经营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金融的资产稳定和资产质量。
其三,消费理念更趋理性,消费金融层次日趋丰富。消费金融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手机支付、扫码支付和POS机的大面积推广,进一步促进消费场景和生态布局,不断催生快速增长的细分消费金融市场。同时,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发生新的变化,超前消费、分期和境外消费等成为时尚。消费信贷、现金贷及分期业务等,金融工具和应用创新为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带来便利,并促进消费需求层次更加丰富多样。
二、深刻把握消费金融转型趋势
首先,强化消费金融合规经营,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目前存在四类消费金融机构。一类以商业银行为主,在信用卡品牌营销和发卡量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类是以消费金融公司为主;一类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例如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借呗等;一类是以分期和现金贷为主的网络小额贷款机构,例如拍拍贷、宜人贷等。近年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持牌经营、合规经营,提高准入门槛,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
其次,不断提升零售贡献度,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不少商业银行加快零售转型,稳步从传统的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模式,为稳定淨息差和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从未来趋势看,房贷的增长可能趋缓,非房贷的需求将增加,除了传统的教育、医疗、生活品质等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绿色消费以及县域消费等新型消费也有增长机会,非房消费市场的细分目标,将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消费金融机构再次转型的重要抓手。
最后,推动消费金融下沉,精细化经营要求更高。消费金融从存量竞争探寻内涵式增长,将呈现四方面特征:其一,注重细分且挖潜。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品牌联合、自建场景、B端商户开发经营等完整的渠道+场景经营将走向成熟;其二,走向下沉和普惠。政策引领和行业竞争双重驱动,将推动消费金融走向质变,推动服务下沉和贴近民生需求,引导消费金融机构扩大惠民让利;其三,强调降本增效。随着利差收窄、客群营销成本上升及消费金融普惠化(下沉),需要将更多资源倾斜到市场一线,摆脱业务粗放经营、客群粗放营销、人员粗放管理的传统路径;其四,重视智能风控。以丰富的数据标签、自动风险识别、自动化准入、风险监测及定价匹配等实现全流程风控数字化,突出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扭转规模化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整顿行业乱象 规范发展
三、消费金融“质变”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潜在需求亟待政策托底。中国消费金融的宏观环境发生新变化,积极的因素在于扩内需战略带来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消费市场的新模式催生新的消费金融增长空间。从居民部门来看,需要关注三方面的预期变化:一是超前消费的预期有所减弱,主要受到宏观环境变化及潜在收入增长放缓等影响,进而可能削弱还款能力;二是消费意愿和积极性有分化,就业市场修复仍需要时日,亟待更大力度的稳就业政策;三是非房消费市场的绝对规模相对有限,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替代占比更高的房贷规模。推动扩内需可持续和提高消费增长的贡献度,仍有赖于比较强有力的供需政策组合的托底。
二是消费金融行业调整,须关注机构风险。五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全面整顿消费金融行业乱象,规范行业发展。以大中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消费金融机构具备场景、科技赋能及产品竞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消费金融市场变局中保持稳健经营,但也将倒逼中小型消费金融机构收缩市场,寻求变革。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已逐渐告别高速增长,转向存量挖潜及稳健经营阶段,预计市场将优胜劣汰,需要防范和应对局部消费信贷风险。
三是消费信贷利率不断下行,存量竞争加剧。当前消费金融同业竞争虽然关注利率定价,但更关注风险防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居民消费预期仍有待增强,一定程度上拖累消费信贷增长,增加逾期风险;二是金融机构主动收缩,改变单纯的规模增长目标,转向优化客群结构和管控资产质量。研究预测,预计未来两至三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规模有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居民收入改善 增消费意欲
四、前景展望
扩内需战略既要有供给的增加,也要配置需求性政策。建议着眼于两个维度:一是居民就业客观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各方需要重点关注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青年群体就业等议题。二是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政策供给问题。政策层面亟待统筹“托底政策(社会保障、失业救助、就业帮扶等)、适度刺激政策(中低收入群体个税减免、低收入群体直接救助、弱势群体困难补助等)”,同时增加非城镇、非固定就业群体的工资劳动报酬,提高这些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规模。唯有充足的宏观政策供给,既能提升扩内需的质效,也能带动消费金融增长。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建议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深耕存量客户以维系规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探索构建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模式,拓展非房消费信贷、跨境消费及线上消费等新的市场,创新“非金融+互联网”新场景,拓展广义的消费金融场景。二是强化数字化布局,促进线上经营和线下融合,建议加快拓展更多消费场景,可考虑将更多非金融生态引入到自营场景或系统,加强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App功能,提升数据资产价值运用能力,提高消费信贷便利度和可得性。三是高度关注资产质量。面对大量的长尾客群,需要重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动态模型调整,强化零售资产风险管理质效,创设底层零售风险模型标准化、场景及客群风险个性化的新模式,破解长尾客群的潜在结构性风险,确保资产质量可控,实现稳健经营。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