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山西2023年GDP是2.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图为工人在风电装置中工作。
笔者近期山西自驾游,从吉县出发到临汾机场行驶了差不多八十公里高速公路,发现同方向行驶的汽车不足十辆,其中货运车与私家车对半。这样的车流量对于高速公路营运带来不小压力,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最近几年,有经济学家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伴随着人口城际流动,资源配置也要相应优化。对于那些人口淨流出的地区,应精简县级行政管理机构,扩大县级机构管理的人口面积。
基层政府在经济学上的功能无非是提供民生保障与促进经济发展,通常会采用县级单位管理的人口与区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来衡量基层政府绩效。对比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我们会发现内陆地区往往“官民比例”过高。
以山西为例,2023年该省人口3466万,117个县级行政单位,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单位的人口规模只有29.6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全国来讲,平均水平是每个县50万人,而经济最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的水平是88.7万人。因此,如果每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公务员机构和人数是一样的话,同样多的公务员管理的人口,山西只有发达省份三分之一,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再用GDP总量来作比较。2023年山西GDP是25700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算下来,山西每个县级行政单位的GDP是220亿元,而全国平均水平是440亿元,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平均水平是1122亿元。这也意味着,同样一个单位的经济产出,山西需要有五倍多的公务员去管理。
如果把地方政府看作是一个公司的话,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效率之争,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为什么笔者要拿山西作案例?原因不仅是因为我刚从那里旅游归来,有着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而且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讲,山西的情况也较为突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去7个特区和直辖市,还有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等5个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剩下22个省级单位的序列中,山西无论是“官民比”还是“官经比”都是最高的。
减少内耗 优化效率
此外,人口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格局。过去十年,山西人口下降了62万,而上述22个省级单位中只有5个省的人口是下降的,东北三省降幅最大,其后就是山西了,而发达三省人口平均增加了713万。如果公务员人数和行政机构数量保持不变,用“官民比例”衡量的绩效差异还会越拉越大,最后反映到经济发展维度,使得“官经比例”的绩效差距也越拉越大。
比较有意思的是,山西基层机构的冗余在县级层面表现特别突出,而上升一级到地级市,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比如,山西11个地级市,平均人口315万,是发达三省的一半左右;如果比较平均GDP的话,也是后者的30%,远好于县级层面的差距。从22个省级排名来讲,山西的表现也会好一些了。
如果对照发达三省的情况,山西的县级行政单位的确需要进行精兵简政。裁撤冗余的公务员和相对应的机构,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行政经费,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率。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发现,在经济落后地区,公务员会成为吸收当地精英人士的重要岗位,但这又会妨碍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因为人力资本都进入体制了。由此,打破这个负面效应非常重要。
当然,行政体制改革一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上世纪末,为摆脱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中央政府怀揣巨大勇气对国企进行裁员,并一举推动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为本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今日的中央政府凝聚力更强,执行力更坚决,后续改革也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