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天风视野/中国经济逐步“去地产化”\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宋雪涛

2024-07-10 04:03: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3年以来,中国地产销售与汽车销售趋势背离

  在量子物理学中,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中国房地产也具有二象性,既是必需消费品,也是金融投资品。影响购房决策的,既是对租金收益回报的价值投资,也是对房价上涨预期的价格投机。房地产对经济,既是经济增长的因,也是经济运行的果。

  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分析评估房地产。从底层资产的视角,随着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化倾向逐渐减弱。从金融风险的视角,房地产对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播途径受到了较多阻隔,系统性风险较低。从经济重要性的视角,房地产对于经济的系统重要性持续下降,经济正在完成“去地产化”的转型。

  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化倾向始于2016年,去化始于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和城镇化斜率在2015、2016年之后分别放缓,新增城镇人口在2016年出现拐点,新增真实住房需求也进入下行周期。2016年以后,房地产的量价均保持增长趋势,与真实住房需求的周期发生了趋势性背离,这是房地产泡沫化倾向的诞生背景。

  泡沫化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库存过多,截至2022年中国住房空置率约为15%,较国际5%的标准高出10个百分点;二是估值过贵,中国住房租金回报率与长期国债利率倒挂。

  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的量价齐跌开启了房地产泡沫化倾向的去化过程。尽管泡沫去化的进度较快,但这一过程依然可以跟踪,并不是无底洞。

  房地产的估值是否合理是一个相对概念。理论上讲,在没有强烈投机属性、以自住和出租为主的情况下,住房的估值逻辑更接近于依赖分红的价值股或固定收益资产,因此住房租金回报率不应显著低于30年国债收益率。

  中国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和百城平均租金回报率均长期低于30年期国债利率。而各国的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柏林的租金回报率均高于30年期国债利率。截至2024年5月,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约为1.64%,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幅度由2021年7月的224个基点收窄为93个基点。未来如果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收敛,住房估值将趋于合理。

  观察地产去泡沫化倾向的另一个指标是库存水平。相比其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国二手房成交占比仍然较低,9个样本城市的二手房占比仅为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英国、法国的二手房成交占比大致稳定在90%左右。中国香港在2006-2013年大致保持在80%至90%的区间内,在2014年以来则保持在70%左右。日本二手房成交占比整体处于不断抬升的趋势中,目前大致为65%左右。参考中国香港与日本,中国内地二手房成交占比可能仍有15至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衍生金融风险较低

  相比于美国,中国居民购房的杠杆并不高。人民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到,中国居民购房的平均首付比例在34%以上,购房杠杆不高,意味着房价的下跌可能不会太快。

  即便是在房价最高点购房,房价也需要平均下跌三分之一以上才会使房产成为负资产,而房价快速上涨是从2015-2016年开始的,许多人并非买在最高点,即使房价下跌导致财富效应缩水,但房子成为负资产的比例可能并不高。

  与美国相比,中国没有个人破产制度,意味着即便房价大幅下跌导致房产成为负资产,集中到银行系统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相对较小。中国也没有复杂的房地产衍生品市场,风险缺少交叉加速扩散的基础。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RMBS)存量余额为3785亿元人民币,仅占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1%。

  虽然房地产持续下行,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并未失速下滑,地产在经济中的权重也在快速地下降。2012-2020年是房地产对中国经济贡献程度最大的阶段,考虑对产业的拉动以后,广义房地产业在名义GDP中的占比平均在17.4%。而随着2021年房地产去泡沫化倾向开始,广义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快速回落,截至2023年,广义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2%,较2020年大幅下滑5.5个百分点。

  2021年下半年开始,制造业投资、出口与地产在经济中的占比此消彼长,地产投资占名义GDP的比重从2021年一季度的11.1%回落到了今年一季度的7.5%,而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出口的占比则分别提升了1.8、1.4、0.9个百分点。

  经济“去地产化”的同时,地产链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也有所下降,比如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用钢需求在增加,同时近年来钢材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对冲了一部分地产下行的拖累,粗钢生产的表现优于房地产投资。汽车销售过去与地产销售高度相关,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8.5%,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2%。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