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可能让部分职业司机失业,但无人车队规模化运营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就在这两周,由于在武汉发生撞人事件,以及其低于网约车和出租车的运营价格,百度旗下的Apollo无人驾驶出租车不仅自己火了,还把整个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赛道带到镁光灯下。
我2019年底与无人驾驶结缘,并曾在一家技术水平公认领先的头部企业负责品牌传播,Robotaxi是当时最主要打造和推广的产品,并有幸先人一步将其作为自己日常出行的免费交通工具。
今日围绕Robotaxi的争议无外乎两点:它是否安全?它是否抢了广大司机的饭碗?我以从业者的经历来分享。
先说答案,Robotaxi和更广义的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更稳定和安全,即便它无法做到绝对安全。Robotaxi尽管有可能会威胁到一部分司机的饭碗,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更多且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
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更安全不难理解。首先,它比人类司机看得远、看得全、看得清。Robotaxi周身、从里到外布满十多个“感知”传感器,主要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让车辆“感知”周围的环境。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和反射激光光束,让车辆知晓四周数百米内所有物体的距离和精确形象;而且与摄像头比,激光雷达受天气影响更小。形象地说,它们就像是智能车的眼睛,清楚地感知、还原周围数百米内360度的环境。
安全可靠吗?
除了拥有比人类司机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智能车还拥有更稳定的情绪,它不开斗气车,更不会酒驾。工程师通过规则的编写和数据训练,给了智能车更好的行驶习惯。它不会主动超速,不会跨实线变道、不会违章停车,除非是迫不得已。
可能这些通俗的技术介绍并不会让你感到安心。诚然,面对、收集、处理各种道路数据,是当下无人驾驶行业开始进入AI大模型时代的主要挑战,这可能决定了无人车的上限。
但你同时需要关注的另一个情况是,目前以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代表,活跃在内地的Robotaxi公司已有多年在真实道路的测试历练。以小马为例,据其官方公众号6月28日的文章,公司已经过了七年多的技术研发和长达350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乃至美国硅谷一些城市的复杂路段。
而在这350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中,小马的数百辆无人车发生过多少次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呢?根据公开报道、多方确认和了解,答案是零。按照一个人类司机人均一辈子开车里程50万公里算,小马这七年相当于70个人类司机一辈子开车不出一起伤人事故。有此数据为证,可见Robotaxi是非常安全。
Robotaxi达到今日之水平,凭借的主要是其背后的软硬件研发团队、工程师,以及车队运营和管理团队的努力。他们都是自动驾驶这些年发展创造的新兴工作机会。
当我身处L4级无人驾驶之时,那家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为主的三地均创造了数百个工作机会。他们有负责无人车硬件开发及系统集成车辆的工程师;有负责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仿真、数据,毕业于内地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程序员。
除了这些对技术能力、知识水平要求极高的职位,还有一支专业的车队管理和运营的人才队伍。他们中有退伍军人、前职业赛车手、资深卡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还有专业的汽车维修工。从传统眼光来看,他们出身于草莽,可能不是特别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可是他们通过在无人驾驶公司的工作,掌握了新知识,获得了新技能,成为无人车队维护、管理、运营的专家。
他们有的担任安全员,每日坐在无人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监控并记录系统表现,用于后期提高。有的负责车队运营,让车队更均匀地分布在运营区域各处,以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客户。有的伴随无人驾驶卡车Robotruck行遍各大高速,监测纪录,并先人一步实践无人驾驶物流。
他们多数人通过在无人驾驶工作提高了自身技能,也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优的工作环境。
职业司机受影响吗?
诚然,无人车的落地可能不可避免地“抢夺”部分原本属于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的生意。但科技的车轮向前滚动的趋势是拦不住的,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也砸机器一样。特别是当无人车在未来真正规模化落地,而不是今日百度Apollo在武汉投放仅400多辆的规模之时,会有更多司机感到压力。
但无人车队规模化运营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他们要求懂车、懂路、懂出行服务,并且拥有实际经验的人群。今日的网约车、出租车司机正是这样的人才。
站在个人角度,他们或许可从现在开始就拥抱科技、加强学习,必将获得发挥所长的机会。而从社会角度来讲,官方、行业机构或许发挥自己的权力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为这帮司机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帮助他们迎接科技时代以势不可当之姿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