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宏观漫谈/三中全会释放坚定改革信号\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罗志恒

2024-07-20 04: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若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下半年GDP同比仍要保持在5%左右。

  本周四(7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公报全文5000多字,首先肯定了二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和新时代以来的改革成就,其次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法论、总目标和原则,部署十四项重点改革工作,最后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既抓长远,又抓当前。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三中全会”便与改革紧密相连,三中全会通常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突破,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总目标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调,增加了“继续”二字,同时更加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间设计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具体任务期限为五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十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二○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当然,也提出了2035和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但不在本次会议决定的任务完成期限。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实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穿历届三中全会。而当前中国市场体系还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发育仍不够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主体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

  一是所有制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未来应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政策稳定性、制度完备性、法治落实和理论突破四个层面提振企业家信心。

  二是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人口、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并按贡献参与分配;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使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形成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具备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特征,发挥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的作用。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自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既是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减轻地方财政运行压力、重塑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提升财税体制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效能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未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可能着力点包括:

  首先,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政府职责与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无限扩张。其中包括: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优化营商环境;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动态优化政府职责范围,合理控制政府规模,避免政府兜底责任无序扩张;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对人口持续流出的区县实施合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其次,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塑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中央政府上收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减少并规范共同事权,切实减轻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完善以共享税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构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再次,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其中包括:拓宽税基、稳定税负;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增强税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加强税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增强税制服务数字经济的有效性,稳妥研究探索数字资产税、数字服务税、平台税等新税种;推动增值税改革,清理不必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完善增值税收入政府间划分机制,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

  最后,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加强预算管理统筹,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规范的资本预算、债务预算;提高预算透明度,完善按支出经济性质划分的预算支出分类编制与统计制度。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笔者预计,预计金融体制改革将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内容为纲领,沿着二十大报告的路线,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将加速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包括: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明确以短期操作利率(OMO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增强对短期利率的把控力;逐步收窄利率走廊,央行临时开展正、逆回购,重构一个更窄的“利率走廊”(宽度为70点子)。四是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当前LPR锚定中期借贷便利(MLF),未来可能锚定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

  第二,加快建设强大的货币。稳汇率的权重明显上升,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第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有三个方向:公开市场前移,鼓励更多优质的早期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建立和健全股权融资以及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拉长投资周期,培育耐心资本、壮大风投创投,持续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提高投资端收益,一方面,持续鼓励上市企业分红、回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另一方面,加大违法处置,规范减持,落实退市,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

  化解地方债与房地产风险

  在谋划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外,会议还专门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是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二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经济总体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半年稳增长压力或进一步加大,要充分肯定前期部分政策的效果并延续,也要进一步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

  若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仍要保持在5%左右。考虑到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同期基数较二季度抬升,稳增长压力或进一步加大。有必要考虑追加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增速、降准降息、增加一线城市的增量房地产需求等稳增长举措。

  稳增长同时也要注意防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篮子化债方案;三是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止风险蔓延,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