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宇

2024-07-29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效和社会、环境效益。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调整阶段,从路径来看,经济不再仅强调数量层面,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即追求内涵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一轮改革涉及15大项60条内容,涵盖60项具体领域规划,预示着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将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预计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经济增强发展活力、释放潜力。

  出口优势凸显 扩内需发力

一、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增长韧劲表现

  中国经济转型已数年,从粗放的增长模式到高质量发展也呈现新的特征,这些新的增长凸显经济转型的脉络愈发清晰。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出口的韧劲优势凸显。过去3年,中国的出口屡遭质疑,但却在不断跨越体量和规模,在达到3万亿美元后,出口实质上已具备独特的韧劲优势,即超大规模的出口产能、超强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以及更加多元的出口市场,这是其他新兴市场无法替代的,也是欧美国家“去风险”政策难以维系的主因。以美元计价,202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1.71万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4350亿美元,扩大8.6%,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统计来看,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加强,即便欧美国家“脱钩断链”仍难以撼动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预计未来中国出口的绝对规模仍维持高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减。

  其二,有效投资的强有力支撑。过去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包括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奠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为新兴产业的壮大提供基础支撑。即便房地产市场在深度调整,但与之相关的投资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的投资观念发生变化,更强调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投资。2024年上半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按年增长10.1%和10.6%,快于全部投资6.2和6.7个百分点。在高技术制造业带动下,制造业投资按年增长9.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随着制造业升级加快,先进制造的细分行业,以及相关的数字化服务、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将有巨大增长潜力,未来将为前沿科技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其三,扩内需战略的持续发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长期战略,也是中国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跨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必然选择。目前居民消费增长和贡献度持续上升,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个百分点,继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从居民收入端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5.8%。随着稳增长、促就业的政策精准发力,扩内需战略向纵深推进,将释放消费内需的增长潜力,不断巩固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基础。

二、客观认识中国经济的短期“阵痛”

  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脱钩断链”破坏经济增长稳定性。虽然中国加快推进国际国内循环,寻求扩大非欧美市场的投资、贸易和产业布局,但鉴于欧美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存量空间,单纯依靠新兴市场很难完全覆盖中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再全球化面临“脱钩断链”风险。当前,中国企业大量出海,而“脱钩断链”增加投资和贸易成本,这些不利因素可能会破坏中国企业出海的生态,影响海外营收,也可能会破坏其他经济体和中国正常的经贸往来,制造新的贸易摩擦和争端。

  二是制约改革和发展的障碍仍存,亟待走出改革深水区。当前,中国改革面临三方面新课题:其一,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因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区域和行业差距拉大,阻碍城镇化。其二,人口深度老龄化。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其三,国内大循环的堵点。由于中国地域广、区域差异大,各地方在推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因地制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不统一、政令不畅、地方保护等现象,致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受阻。

  三是摆脱旧的经济增长路径需要时间,短期“阵痛”仍将发酵。近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零售消费累计增速呈放缓态势,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从行业角度来看,传统的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优胜劣汰,而且在绿色低碳理念引导下,传统高碳行业的产品也逐渐被淘汰,转型较慢或重资产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资产负债表,不得不背负较高的债务压力,甚至出现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和市场份额萎缩等挑战。过去依靠高杠杆和高负债运行的房企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有序的破产重组符合市场法则。

  宏观政策配合 破解难题

三、深刻理解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坚定发展信心并改善预期。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均推出重大改革方案,一则是三中全会聚焦经济中长期问题,以改革为切入点推出重要改革措施,二则是这些改革不局限于短期问题,旨在实现经济转型。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的重点领域,明确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市场功能定位调整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着重强调“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前期已有相应的部署,这次系统提出在于强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即同向发力和精准发力,更好地适应逆周期和跨周期的环境,从而呵护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

  其次,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中长期改革,着力破解内外发展不利的难题。按照新一轮改革路线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全面统筹发力,有望改善城乡、区域不均衡发展态势,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村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对扩内需和促发展有长远的积极意义。对外而言,尽管国际局势复杂,但中国的中长期改革仍需战略定力且保持政策连续性,坚定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外资投资体制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拓展多元市场,对冲欧美国家“脱钩断链”风险,创造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最后,紧扣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引领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既有前期已多次重申的领域,也有新的提法,一方面强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性,这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从而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强调财税、金融以及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这些改革所对应的正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强调对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机制改革,意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结论与展望

  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效和社会、环境效益。本轮中国深化改革提出的具体时间表,与2035年远景目标保持一致,以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一轮全面改革图清晰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图景,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从数量型、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