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宏观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增强消费意愿\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 周天勇

2024-07-29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需求侧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目标是,到2035年时将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55%。

  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螺旋循环收缩的居民收入,流动到居民消费支出的流量得到扩张。但需要明确的是,配套的改革是通过压缩政府行政运转消费用,以增加对居民消费的转移支付,同时还要改革一系列限制居民消费的行政管制体制,保护私营企业产权,改善其投资建设创业的营商环境,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最为关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从投资需求方面看,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占总需求比率低,在出口需求占总需求比率降低时,投资需求的结构中,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房地产和政府公共基础设施三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投资流量循环到生产流量看,GDP产出的主要是装备能源原材料、房屋楼宇及公共建筑和道路港口枢纽等产品。根据东财实验室对国民经济循环的长期观察,居民收入水平降低使得消费品需求不足,与房地产业较长时期的高利润比较优势叠加,对制造业发生了挤出。

  但是,从供给与三大需求的流转看,房地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已经饱和,而居民消费品则还有很大需求,但因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发生了结构性的过剩;同时,消费品和出口品制造是国内外市场竞争性强的产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但因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无法投入,甚至发生了现有民企资产的向外转移和国内投资收缩。

  因此,需求侧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目标是,到2035年时与2023年相比,将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从30%逐步提高到55%。政府本身消费支出从20%左右逐步降到10%;财政向居民教育医疗住房转移支付,从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0%。

  减轻教育医疗负担 增建保障房

二、以居民消费和民生为重点的需求侧体制改革

  在教育民生财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达到把6%目标继续作为政府工作的数字性指标,进行年度分解。逐年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支出的占比,推动教育财政投入标准体系及动态更新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财政拨款、奖励补助标准,并采取对标准的周期性调整办法。

  在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改革方面,2035年将财政公共医疗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5%。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预防性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个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而充分发挥政府预防性支出的健康效应尤为关键。其次,可适当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来降低个人医疗负担,促进社会总消费。最后,单纯提高医疗保险税率会挤出个人健康投资,进而对居民健康和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地方财政支出中,应当加大居民住房保障支出,2035年时,其支出占GDP比例应当提高到4%。解决现有城镇常住流动人口的居住需要,应当加大保障房地建设规模力度。一、公共保障住房的房源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即政府直接建房、政府补贴开发商建房和市场“过滤”出的旧房。二、公共住房的租金水平,通过立法来加以限制,确保租金在合理范围内浮动。三、鼓励公共住房的承租用户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购买自己的房屋。

  居民消费体制改革方面,改革人口迁移体制,将低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向高消费水平的城市和省区转移;取消繁多的居民消费支出的限购、限价、限售、限行和限停等规定。

三、降低国有投资和提升民间投资比重体制改革

  国有经济(国有非金融企业加政府公共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从56%降到25%,而非国有经济投资从44%提高到75%。对外经济循环方面,将出口占GDP比例逐步从18%提升到25%水平。改革“分配─支出─生产”循环的结果目标是,未来10年,将制造业生产增加值占GDP比例从目前的平均27%再提高到33%左右。

  国内投资方面的体制改革是,由于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主要领域是生产的上游产品、准公共服务类产品和公共建筑类产品,需要收缩其投资规模;非国有制造企业,则主要提供竞争性的国内消费品、出口消费和装备制成品,重点鼓励和扩大民营经济投资规模。因而,需要推进保护民营及港澳台外资等企业产权保护、清理各种法律法规评批报备、优化营商环境、直接间接融资向非国企倾斜、土地要素平等供给、降低制造业土地能源运输成本、进一步降税清费等体制改革,为重振制造业创造放松、放开、放活和开放的发展条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