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及美国人均GDP走势
笔者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的优势、挑战和机会,与大家分享两点最近的研究认识。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技术进步很可能是全球重回快增长轨道的主要动力。2011年以来,全球进入了慢增长时期,全球现价美元计价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2.9%。G20的19个国家里,人均GDP相对G20平均水平保持增长的主要只有两个国家:美国、中国。在这样一个全球增长放慢的过程中,美国的人均GDP在上升,相对于G20平均水平增加了74%,其次是中国增加了32%。
为什么这个趋势很重要?全球快增长时期,美国的人均GDP相对全球水平是下降的。这个慢增长阶段什么时候结束,需要看到美国的人均GDP相对全球见顶回落,即更多的国家开始进入快速增长周期,那么动力来自哪里?这就是想引出今天的讨论,笔者认为,可能来自技术进步、特别是AI在全球的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刺激产业发展
从美国的角度看,近年来,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环比年化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00年初开始,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总体是下降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从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开始,美国这两个指标均出现了反弹。这是否代表了AI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新趋势,这个趋势是不是持续,还有待观察。从这个角度来说,AI浪潮有可能惠及更多的国家,带动全球各个国家的快速增长,使全球进入快增长轨道。
其次,目前中美竞争的最大焦点就是技术竞争。大家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的最新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已经开始从中国转向东盟。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最近几年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进入平台期,而东盟国家的出口占全球比重在上升。而美国、日本汽车出口占全球比重基本上进入平台期,有的在下降,而中国汽车出口在增加,这当然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主要是资本密集型。
关键的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以电子行业为例,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最近几年也进入了平台期。相对来讲,美欧日的电子行业出口占比,除欧盟下降比较明显外,美国和日本占比仍然相对平稳。理论上讲,随着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中国在这个赛道应该占有比较高的比重。真正竞争比较激烈的就是在技术产品市场,特别是在出口市场方面。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是,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本土优势正逐步显现。美国标普500指数中,上市企业的营收来自美国本土的收入占比总体在上升,即美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去国际化。
我们把标普500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收入50%以上来自美国,另一类是来自美国本土的收入低于50%,疫情期间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营收增长比较快,但是疫情后美国本土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营收相对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增长更快。这代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再工业化取得了进展,特别是美国AI的广泛应用使其本土技术市场的需求在上升,自身技术的消纳能力得以提升。
英伟达的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趋势。2018年英伟达营收来自美国的比重只有12.8%,到2023年已快速上升至44.3%。40%以上的收入来自美国,部分对冲了中美摩擦对英伟达收入的影响,表面美国国内AI发展正在加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国内技术供给对海外需求的依赖。
相对来讲,我们也看到中国相对美国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美国科技上市企业整体淨资产回报率(ROE)水平在上升,2022年达到24%,高于非科技企业。而中国科技上市企业的整体ROE甚至低于非科技企业,近年没有呈上升的趋势。当然,我们知道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早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中国科技企业的整体ROE首先要超过非科技企业,然后逐步向美国科技企业的整体ROE水平靠拢。
中美科技企业ROE的差距代表了增长潜力的空间,若中美AI发展差距缩小,可能是中国一个重要经济转型途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科技企业ROE的差别主要来自两个细分领域,即软件、技术硬件,以及设备(包括光刻机等)。这两个赛道的差距就是未来的发展潜力。
因此,在中美技术竞争中,美国本土化趋势部分减轻了对海外需求的依赖,中国同样需要打开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创造需求、发挥产业链优势,让更多的AI企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