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市场观察/互联互通促两地市场协同发展\何耀波 张秉贤

2024-09-27 05: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常说“大湾区9+2”城市间不断加深各层面的互联互通,大家对于“互联互通”这个词语的认识,可追溯至2014年及2016年沪深港通的先后开通。可以说,大湾区互联互通始于金融。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承载着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只要未来进一步加大区域金融融合力度,构建一体化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让资源配置更为优化,效率更加提升,各地优势互补,将能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完善湾区经济生态圈构建

  沪深港通作为内地投资者直接投资香港市场、国际投资者投资内地A股市场的主要管道,多年来一直发展平稳,且成交越来越有活力。除了沪深港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以来,包含ETF通、互换通、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基金互认等一系列互联互通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融合。其中,ETF通能够让投资者轻松地进行多元化跨境资产配置,跨境理财通则让粤港澳三地的个人投资产品得以丰富,个人投资便利化和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得以加强。上述资金循环渠道,对于促进人民币境外投放与回流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二季度以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中国证监会在4月公布资本市场对港合作五项措施,包括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将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纳入沪深港通、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基金互认安排,以及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在优化措施公布之后,南向ETF通便再次迎来扩容,全部产品数量增加至241只,其中,港股通合资格ETF有16只,沪深股通有225只。

  此外,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于今年4月亦分别对沪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进行调整,以保证市场整体信息披露的一致性;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一篮子新举措,进一步优化互换通机制安排,包括丰富产品类型,推出与国际主流交易品种接轨的利率互换合约,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启动新一轮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的发放,满足境内市场配置境外资产或对外投资的合理需求。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亦有望获有关当局进一步优化。

  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促进了两地资本市场进一步协同发展,完善大湾区经济生态圈的构建。以港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首选地之一的前海为例,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早前便引述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统计研究处指,“金融支持前海30条”自去年2月落地至今,前海三家港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机构开展试点额度合计已达9亿美元;优化升级跨境理财通试点后,目前深圳共有6.2万名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70亿元,占大湾区的比重分别达47.4%和44.2%。

  切实防范跨境风险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且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基建,能高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通过向大湾区居民开放更多两地的投资产品,进一步放宽区内试点,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与融资,将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深化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未来要持续促进大湾区金融互通发展,关键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主要政策中提出的发展蓝图,落实到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产品等实际操作的层面。其中,跨境基金结算和支付便利必然是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现时人民银行推出了数字人民币,香港推进数字港元,接下来大湾区应进一步探索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推动区内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

  在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之下,金融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相结合,加强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正正是大湾区经济生态圈所需关注的领域。

  故此,跨境理财相关的信息安全、税收等制度建设亦应持续完善,促进粤港澳三地之间在金融监管、支付、清算、托管、法律与会计中介服务等诸多环节的互联互通,提升湾区内的跨境专业服务水平;并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以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切实防范跨境金融的风险,以逐步实现大湾区的资金自由、合规流通。

  (备注:何耀波为安永税务及咨询有限公司金融服务香港税务主管合伙人、张秉贤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服务华南区主管合伙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