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如何衡量链上数据的真实价值?\Web3.0洞察 汪乐乐 蒋照生

2024-09-30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今年新加坡召开的Token 2049期间,笔者参加了“企业另类资产投资峰会2024”,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市场对于链上数据的关注度正在提高:不仅在加密领域,更辐射到传统金融市场。彭博(Bloomberg)调查也显示,85%的客户希望数据提供商能够增加有关链上数据的产品。

  就像Web2时代用活跃用户数(DAU)和页面浏览量(PV)评估平台活跃度一样,链上数据使用量也呈现出Web3.0应用的真实生命力:不仅有链上交易,还关注过程中的用户行为、智能合约执行、链上交互及投票等多维数据,体现着Web3.0应用在用户黏性、交互质量和创新拓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据欧科云链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公有链已经超过1000条。以欧科云链OKLink为例,短短数年已积累2000+TB的链上数据,这相当于66万部电影、10亿张照片和20亿本电子书的体量。

  除了公链,其他构型的区块链项目对链上数据使用量也愈加重视。以蚂蚁链为例,在最初探索区块链技术时,蚂蚁链专注于增加链上交易量,但近期在其向外界介绍首个RWA产品时,首次重点提及链上数据使用量的提升:到2023年,蚂蚁链链上数据读取量已达到日均1亿次。因此,不论是公链还是联盟链和私有链,虽然技术架构和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但链上数据使用量都是衡量区块链应用活跃度与价值的重要指标。

  不过,链上数据虽然真实展现了区块链的使用情况,但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所以,如何对原本“可见但不可用”的链上数据进行提炼解析,并进一步提供更好用的数据生产力工具,激发出更强大的数据共创力就变得更为重要。

  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开始向链上大规模迁移,链上数据的规模和开放价值也将进一步提升。无论是特区政府选择在区块链网络中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还是摩根大通与星展银行等机构使用Aave协议完成以太坊网络上的外汇和债券交易,全球传统金融业正在不断探索区块链与传统业务的融合。

  而上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背后,实际上流动着的是海量的链上数据。链上数据的开放性,本质上源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所有的链上活动,包括智能合约执行和资产转移都会准确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中,任何人可以实时查询与验证。

  这种由技术开放所带来的数据开放价值在加密原生项目中尤为明显。在DeFi市场,所有的资金流动和交易纪录都对用户公开,用户可以实时查看资金池中的流动性状况,而无需依赖中心化机构,不仅增加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也大幅度降低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而在NFT交易活动中,链上数据的开放透明让创作者和买家可以更轻松地验证艺术品的真实性和历史交易纪录,避免伪造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推动Web3生态系统繁荣

  更重要的是,链上数据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公共的:任何人、组织或机构都能利用链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创新。开发者能基于链上交易数据构建去中心化应用(DApp),研究人员可以基于用户数据分析链上经济行为,商业机构也能通过链上数据进行市场前瞻洞察。这种公共性极大提高了数据利用率,不仅能为个别用户或公司创造价值,更可以推动整个Web3生态系统的繁荣。

  不过,开放性和公共性只能保证链上数据是可信和可用的,但实际中究竟该如何利用和使用,让其发挥出应有价值还需要做更多工作。但显然,让所有人具备从链上数据抓取、处理、存储、整合到分析的全方位能力并不现实,也会出现“重复造轮子”的现象,所以需要更多开发者与科技公司做好数据分析与使用前的前置工作,让链上数据变得更易得和更好用。就如同生成式AI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内容创作者”,更好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也将让每个人有机会变成真正的“链上数据分析师”。

  如今,数据的价值正在发生悄无声息的改变。过去我们总将数据比为数字时代的石油或宝藏,但如今它逐渐成为如同水和空气一样的必需品。与石油或宝藏不同,水和空气是无处不在,但又始终开放与包容。相较于传统数据体系的封闭,链上数据凭借开放性与公共性,重新定义着数据要素的使用、生产、共享和价值创造模式,也逐渐成为Web3.0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气”。

  (注:汪乐乐为欧科云链研究院负责人;蒋照生为欧科云链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