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国家金融开放 港迎来新机遇\邓 宇

2024-10-07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金融体系国际化程度高,汇聚全球顶尖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机构。

  近年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稳固。在国家高水平开放的大背景下,香港愈发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功能角色,而且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中赋予香港新的角色和定位。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

 

  金融业在香港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2022年香港金融服务业占GDP比例高达22.4%,其中银行、保险的占比分别为15.4%、3.6%。展望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实力将得到提升,一方面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及高水平开放提速,将助力香港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提升,另方面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变革将激发新增长点,包括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进展加快,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和新的活力。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

  其一,国家坚定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2023年11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人民银行坚定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不断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体系,强化香港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打造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枱纳入港股通、优化基金互认安排、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这些举措有利于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其二,香港的国际金融体系发达且市场机制成熟。香港金融体系拥有国际化程度高、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监管环境稳定等显著优势,而且汇聚全球顶尖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机构。全球银行前100强中有75家在香港经营业务,香港保险业密度保持全球第一,保险业管理资产规模超4.5万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香港是全球资管中心,截至2023年底,香港管理的资产总值达31.2万亿港元;淨资金流入3890亿港元,主要来自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香港约有2700间单一家族办公室,其中超过一半由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超高淨值人士成立。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二、香港和内地互联互通机制日臻成熟

  其一,两地互联互通的层次愈加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十年来,两地金融互联互通取得巨大成就,已构建沪深股通、ETF通、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互换通和跨境理财通等全方位互联互通体系,有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些互联互通机制和安排实现了两地资金融通以及市场双向开放。目前在香港从事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有149家,管理资产规模2.68万亿港元。香港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36%,其资产和存贷款市场份额超过三成,成为服务两地互联互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其二,香港扮演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角色。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在全球贸易、金融以及产业链的“稳定器”作用不断突显,并伴随全球本币结算进程加快、经贸合作“朋友圈”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贸易投融资等方面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7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4.74%,为有纪录以来最高。目前香港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有约1.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总额,为离岸市场全球第一,香港处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稳固,在人民币存款、跨境收付、离岸人民币融资、外汇交易与清算和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方面都展现了较强的优势。

  全方位吸引全球人才

  三、香港已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重要“跳板”

  香港既是国际市场,也具有国际竞争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香港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五位。在2024年报的4个竞争力因素中,香港在“营商效率”和“基础建设”的排名明显上升,跻身全球前十,“政府效率”排名高踞全球前三,“经济表现”的排名大幅改善。子因素方面,香港在“国际贸易”和“商业法规”排名全球第一,在“税务政策”、“国际投资”、“基本基础设施”、“金融”及“教育”亦位列全球前五。

  同时,香港加快打造国际人才高地。近年来,香港不断加大推进引才力度和规模,目前已推出的“高才通”、“优才通”、留学进修计划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等,广泛吸纳全球人才。这些引进计划,助推香港国际化人才汇聚。截至2024年8月,已有超过6.3万名“高才通”人才到香港发展,这些人士年龄中位数35岁,收入中位数5万港元。除了带来高端人才资源,也涵盖家属及小孩等,不但丰富香港学校生源,也提供财富管理业务新的增长点,估算“高才通”计划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

  另一方面,香港具有“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是连接内地和世界的重要桥梁。“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了“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占内地外资总额超过五成。2023年香港吸纳的外来直接投资达1127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位。同时,香港的法律体系、营商环境、金融稳定性和低税率也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2023年境外公司的驻港企业超过9000间,其中内地驻港企业逾2100间,数量为连续6年最多。据香港贸发局调查,近90%受访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1至3年发展国际业务,其中大部分企业将香港视为“走出去”的首选平台。

  同时,香港与内地重要省市的合作日益深化,合作机制也更加成熟。比如京港、沪港以及粤港等区域合作成果丰硕。截至2023年底,香港在北京累计实际投资近1360亿美元,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近65%。香港是上海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2023年香港在上海新设立的企业约1700家,投资超过170亿美元,累计已有近3.3万家香港企业在沪投资兴业。

  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四、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国家加大高水平金融开放,两地互联互通机制走向成熟,金融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为香港中资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议中资金融机构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高水平金融开放,全方位参与对接各项金融创新试点,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提供配套服务支持,增强全球资产配置、财富管理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一流国际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二是围绕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社会民生改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绿色低碳转型等因地制宜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增加高水平、优质金融服务供给,加快推出匹配度高、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发挥好境内外投融资“桥头堡”作用,加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四是深度参与香港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前沿发展,支持香港智慧城市建设,加大发行绿色债券,助力香港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参与香港数字货币桥(mBridg)项目和“数码港元”先导计划。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