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央政策组合拳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稳定房地产价格,通过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近年来中国经济加速去地产化后,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居民财富缩水和收入走弱,是消费疲软的主因。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成为当下提振消费的重心。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其核心诉求便是稳定资产价格,修复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通过激发财富效应带动国内需求回升。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整个寿命期内的总收入,包括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以及已拥有的财富存量。财富的增加与劳动收入一样,也会促进居民扩大消费支出。而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居民财富缩水便会抑制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中国消费整体持续走弱,直观来看,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市场承压、提前还贷等因素有关。深层原因则源于经济加速去地产化后,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全社会收入和财富效应下降,进而引发地方政府、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收缩。如何扭转这一现状,成为当下提振消费的重心。
资产价格下滑 影响信心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居民资产缩水、财产淨收入走弱,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相关测算显示,2019年居民资产结构中,住房资产占比达到63%,从2021年7月份房价高点至今年9月份,70大中城市的二手房价格下跌幅度达到15%,大致估算因为房地产价格下跌,已经导致居民资产缩水约9%。居民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占比为32%,主要以存款(18%)、股票(4%)、保险准备金及企业年金(4%)、证券基金(2%)、银行理财(2%)为主。近年来金融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也进一步影响居民财富。
另一方面,从间接渠道来看,资产价格下跌也会通过经济循环最终影响居民收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地产价格下跌,导致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地方偿债压力加大,制约基建民生支出,进而影响到企业收入和居民部门福利;同时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众多,相关行业需求放缓、投资回报率下降,也会影响企业营收和利润,进一步影响居民部门收入。
而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链条,居民消费不足又进一步约束企业生产,导致中下游行业竞争加重,企业增收不增利,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政府税收,加剧资产负债表收缩程度。
从微观层面看,财富效应走弱导致可选消费承压,以及区域结构分化,这正是今年消费市场呈现的主要特征。例如,商品消费中,今年可选消费表现疲弱,必选消费增长加快。2024年1月至9月,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的零售额累计按年增长9.9%(高于过去两年复合增速6.9%),而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汽车、化妆品、家具零售额累计按年变幅分别为-3.1%、-2.6%、-2.1%、-1.0%、+1.1%,低于整体商品零售累计按年变幅(+3.0%)。又如,人均财富较高的一线城市,今年消费走弱幅度较大。相比之下,一些早期去地产化的东北地区,以及受益于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表现则较为稳健。
从居民部门的经济行为来看,今年首三季度超额储蓄不再增加,可能也与财富效应走弱有关。今年首三季度居民超额储蓄停止增长,可能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储蓄被动减少有关,同时也可能反映出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如果观察住户部门的存贷款增速,可以看到,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房价下跌速度加快,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同步回落,可能指向更多资金用于偿债。
从绝对规模来看,今年1月至9月超额储蓄仅为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相较2023年的5.1万亿元已明显回落。这里我们基于住户存款数据计算居民超额储蓄,据2015至2019年住户存款的复合增速10.4%,计算2020年以来的趋势值,实际值减趋势值即为超额储蓄,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9月,累计的居民超额储蓄为15.8万亿元。
从超额储蓄构成来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们测算的因减少消费而导致的存款增加额为6万亿元,其余9.8万亿元可归因于因投资减少而导致的存款增加。若居民部门风险偏好依然较弱,未来超额储蓄有可能被用于偿还贷款。而若资产价格企稳,居民部门风险偏好提升,超额储蓄如果能重新流入消费、资本市场,则对总需求回升将起到较大支撑。
对症下药 消费有望回升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其核心诉求便是稳定资产价格,修复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以激活财富效应。可以说,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症下药,针对性地解决国内消费疲弱的现状。笔者认为,随着后续政策发力见效,国内消费市场有望企稳回升。
具体而言,本轮政策组合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是,稳定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此举旨在修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进而改善居民预期,激活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方面,政策方向是通过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基调十分积极。
供给侧,包括支持专项债收购存量房和闲置土地,实施货币化安置,同时严控新建商品房建设。10月17日住建部表示,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从上一轮2015至2018年棚改经验来看,货币化安置对于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著。若后续政策持续加码,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尽早“止跌回稳”。
需求侧,则通过放松限购、下调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促进住房需求回升。9月末增量政策出台以来,房地产成交数据回暖,表明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
资本市场方面,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态“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10月10日,首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首期操作规模为5000亿元;10月18日,人民银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再贷款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未来可视运用情况扩大规模。两个新工具可直接引导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韧性,为资本市场持续带来“活水”。
支持地方化债 促进收入
二是,加力支持地方化债,修复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促进企业和居民收入恢复。10月12日财政部表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将期限短、利率高的隐性债务置换为期限长、利率低的显性债务,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成本,地方政府将有更多财力用于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维持基层“三保”运转,有助于促进地方企业和居民收入恢复。
三是,直接加大对居民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考虑到新旧动能切换、人口周期的变化,当前财政职能正在从投资型转向消费型,更加关注对居民部门的支持。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10月12日财政部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来看,消费支持政策逐步丰富,包括:1)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9月以来家电、汽车销售回暖,政策效果正逐步见效;2)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补贴,包括国庆前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提升高校学生资助标准等;3)各地因地制宜发行消费券。后续在生育、养老、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的公共服务等领域,或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致预判未来消费恢复的路径:首先,与促消费政策有关的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率先恢复,从9月以来的情况看,相关消费数据明显改善;其次,关注地方化债政策落地后,企业和居民部门收入效应改善对消费端的支撑;再次,关注未来房地产价格企稳后,推动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经济循环重启的进程。
从消费结构来看,建议关注两点:消费下沉特征或将延续,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消费供给优化等政策方向有关;可选消费预计改善,主要受促消费政策推动和未来居民收入修复等因素支撑。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