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金融观察/沪港深化合作前景广阔\邓 宇

2024-11-11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沪港两地围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继续在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力。

  上海与香港都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窗口,两地未来在跨境财富管理、新型贸易(比如跨境电商)、跨境贸易投资、股权投资、科创企业上市等领域有巨大合作潜力,对包括沪港两地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而言,在跨市场、跨地区金融服务创新及互联互通等有新的机遇。

  统计来看,2023年沪港两地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规模分别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和2.98万亿港元,2001-2023年上海的GDP年均增速为8.4%,同期香港为2.73%。

经济观察家\&\&

  沪港两地经济相融,合作交流广泛,而且两地的综合竞争力强、国际化程度高,具备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各类要素资源集聚的多重优势,未来在衔接国际高标准和国际规则,并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将发挥创新策源的功能。

  三大领域目标一致

  沪港携手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是沪港两地经济重要支柱。2022年沪港两地的金融业分别占GDP的比重为18.82%、22.4%。过去五年来,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9至2023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提高到3373.6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8.3%。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全国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中7家落户上海,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全部落户上海。此外,上海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达47万人,与纽约和伦敦相当。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巩固提升,香港管理资产规模达31万亿港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有约1.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总额,离岸市场全球第一;2024年1月至7月,香港处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丰富经验,投资管理和营商环境排名全球靠前。未来通过加强沪港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全方位协同,实现强强联合,将有助于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沪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合作潜力巨大。上海和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赋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竭动能。数据显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三连冠,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上海港连续12年位列全球榜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之一是海空双枢纽。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为491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6%,连续十四年蝉联世界吞吐量最大、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

  香港的贸易和航运业发达,港口基础建设好。目前香港有逾16万家贸易公司,2023年的全球商品贸易总额逾8万亿港元,各港口每周约300班国际货柜班轮来往全球近500处目的地,香港和内地总额达4.3万亿港元。未来沪港两地有望在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绿色航运、“丝路电商”等领域,以及围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两地企业“走出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孕育新的合作机会。

  沪港共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广阔前景。国家明确建设上海和香港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2023年上海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上海是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超过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总规模2.3万亿元,三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香港加快国际创科中心建设,至今特区政府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的规模达2000多亿港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超1%。2021年特区政府制定推出《香港科技发展蓝图》,瞄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AI)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沪港两地在科技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比如推动两地基础研发,探索两地资本市场合作,支持两地初创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

  跨境金融催生机遇

  上海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城市,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香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促进者。沪港两地是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驱动,两地推进贸易、投资、资本市场开放拥有广泛的合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政策试点以及衔接国际规则的经验。金融在助力支持沪港两地深化合作存在诸多机遇。

  近年来沪港两地金融机构加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合作,跨境金融合作催生新的业务机会。香港已经成为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重要枢纽。最新数据显示,中资银行在香港的总资产超过2万亿港元,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目标,关键在于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强大的金融机构。从沪港两地的合作来看,2020年上海实际吸收来自香港的资金规模达到135.66亿美元,累计规模达到1306.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超过十倍。从新一轮开放机遇中,沪港两地可充分发挥两地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围绕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国际高标准、国际规则衔接,推出更多可覆製推广的开放成果和成熟经验。

  上海在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已有深厚积累,也在贸易、金融开放试点等提供了不少创新策源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难题,比如新质生产力发展、贸易和金融的开放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沪港两地合作前景广阔,而且目标一致两地围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需要继续在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力,具体可以在三个层面推进:

  首先,持续深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债券通”“互换通”“跨境理财通”以及ETF等试点业务扩容,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围绕构建两地跨境财富管理创造政策便利,而上海也在推动新一轮跨境贸易投资开放,可以借鉴香港成熟的经验。

  其次,在离岸贸易、绿色航运、黄金交易中心、货币桥项目等新领域拓展合作,上海提出发展国际离岸贸易,香港也提出推动海内外企业在港设立离岸贸易和供应链国际总部,两地可以互相协作研究配套跨境离岸贸易金融产品,上海“丝路电商”和香港跨境电商物流中心建设也有合作机会。

  再次,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合作,比如强化上海科创板、北交所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服务中资科技企业“出海”或在沪港两地上市,以及合作提升股权投资市场活跃度。

  四大方面合作可期

  沪港两地汇聚大量中外资金融机构,下一步两地金融机构有必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聚焦内地和香港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及系列安排,发挥沪港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市场业务的优势,加快探索推进“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和“跨境理财通”等方面扩容提质,大力支持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和两地金融互联互通平台,助力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围绕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强化沪港两地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金融合作,在港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学习借鉴上海科技金融已有的实践经验,包括积极探索“贷款+外部直投”模式,创设基于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专属创科金融产品,也可以综合利用两地绿色金融的比较优势,共同推进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和可持续贷款、ESG投资等跨市场绿色金融业务。

  三是聚焦中资企业“出海”新潮流,结合跨境客群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充分利用两地资产管理优势,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比如在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和财资中心平台建设,以及IPO上市和跨境投资管理、家族办公室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更好地满足两地企业和个人跨境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加强同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基金、投资机构和当地企业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发挥沪港两地金融机构全球化网络布局和国际化优势,强化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联动,加大服务“惠民生”项目、当地跨境电商业务,在合规基础上扩大跨境人民币贷款、支付结算和国际银团规模。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