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经济增速的“稳中求进”,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运行。
人民币国际化是强大货币建设的重要基础。汇率角度看,扎实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从人民币汇率周期来看,经过几年的环境适应和压力测试,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相较其他非美元货币更具稳健性。
今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波动走势基本平稳,人民币兑美元维持在小幅波动。随着美联储在9月减息周期启动,人民币呈现由贬回升态势。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仍阶段性波动,但预计波幅相对较小。
随着支撑人民币汇率企稳的积极因素增多,人民币国际化也持续深化。总结而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仍是主基调,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出一个动态平衡的区间行情,维持在双向波动的格局。
一、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表现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延续双向波动,升贬幅度在合理区间。今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保持双向波动态势,阶段性出现的贬值也仍在合理区间。今年初至8月中旬的贬值幅度在1%左右,8月中旬至10月下旬的升幅为0.5%。从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来看,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和美汇指数的波动基本一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相较于其他非美元货币也更加稳健。年初以来,欧元和日圆兑美元分别贬值1.8%、7.8%。
另方面,美联储减息预期降温,美汇指数波动也存在不确定性。美联储首度超预期减息0.5厘后,关于美国通胀黏性的讨论增多,能否完全避免“硬着陆”以及和美国大选的潜在影响也成为影响美联储减息预期的关键。年初以来,美汇指数的波动明显加大,一度涨5%,9月美联储首度减息后,美汇指数下行到100附近,近期维持震荡上行,曾升至105。
GDP领先美欧 支持汇率企稳
二、支撑人民币汇率企稳的积极因子
一是经济基本面将形成有效支撑。中国今年首三季GDP按年增长4.8%,增速高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IMF预测,2024年中国、美国、欧盟的GDP增速分别为4.8%。2.4%和0.4%,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并未减弱,增量一揽子政策发力和前期积累的增长潜能优势将持续释放,将对人民币汇率企稳形成较强支撑。经过多次外部压力测试,中国经济的动态平衡模式逐渐明朗,短期经历的“阵痛”不改中长期新动能的加快培育,经济增速的“稳中求进”更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运行。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保持向好,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可期,这是人民币汇率企稳的重要基础。
二是出口和结售汇将有支撑。中国出口继续表现韧劲,按美元计价,首10个月,中国出口总值2.93万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7852.7亿美元,扩大15.8%。中国出口超预期带动顺差扩大,支撑结售汇规模,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首三季度结汇率有序回升、售汇率稳中有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第二季中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升至15%以上,预计今年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将稳中有升,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增量一揽子政策密集推出。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偏弱等问题,8月以来增量一揽子政策密集出台,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更加有力,特别国债发行和专项债优化管理,减息降准政策配合紧密。这些政策出台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更强,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幅调整房地产政策,旨在于提振信心和稳定市场预期,而且增量一揽子政策“真金白银”投入到市场,惠及中小企和数亿人,释放强烈的稳增长信号。本轮增量一揽子政策发酵,推动实体经济延续企稳向好态势。
四是外汇政策及预期管理增强。官方基调始终强调人民币汇率“维稳”的重要性,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继续强调,综合施策,强化预期引导,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近年来外汇管理局关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对单边行情有较多关注,并通过逆周期因子和调降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进行外汇调控。美汇指数震荡下行,人民币在对外汇市场中的表现逐步增强,将对人民币汇率有积极支撑。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扎实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范围不断拓展,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8月末,人民银行共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超4.1万亿元。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制裁风险上升,本币结算成为新的潮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创新高,连续9个月居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外汇交易方面,BIS调查显示,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增长至7%,同期美元占全球交易金额的份额为88%。
联储减息路径不清 美元反复
三、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因素
第一,美联储减息路径并不清晰,美汇指数仍反复波动。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测却并不理想,11月删除了对通胀回落到目标更有信心的说法,表明美联储对双重目标两端风险的担忧。美国的中性利率已显著高于过去,未来不大可能再回到超低利率时代。第三季开始,美国的制造业景气度下降,消费支出也有减少,最关键的是通胀预期有不同程度上升。鉴于美国通胀、就业等关键经济数据和美联储减息的不确定性,美汇指数和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也将可能有所扩大,结合美国大选后存在的政策风险,将可能对离岸人民币汇率带来一些扰动。
第二,大国博弈加剧,“脱钩断链”风险将扰动人民币汇率。2018年至今,中美两国在经贸关系、产业发展、高科技竞争方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僵持阶段。特朗普政府的“脱钩断链”与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愈演愈烈,导致中美贸易额下降。鉴于大国博弈加剧贸易和投资风险,美国大选后对华政策存在新的不确定性,将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阶段性震荡波动行情。
第三,地缘政治冲突仍将持续发酵,汇率波幅可能加大。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俄乌冲突陷入长期化,目前依然处于胶着状态,给全球贸易网络带来严重威胁。另外,巴以冲突及中东局势存在持续恶化的风险,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波动性料将延续。同时,美汇指数波动也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特朗普胜选带来的负面冲击将加快显现,将可能导致美元的波动较大。
人行工具箱充足 管理更有效
四、前景展望
展望未来,预计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将维持双向波动,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贸易顺差维持较高水平以及汇率预期管理等积极因素,而且在特朗普选后可能推动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加上美联储减息,将可能增强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同时外汇市场人民币供需关系也有持续优化的空间,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和双向波动也将带动企业结汇意愿,提高银行结售汇顺差规模水平,这些利好因子将助推人民币汇率波动保持在合理区间。
关注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防范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仍是重点。一方面,要紧跟美联储减息路径和节奏,关注美汇指数和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另一方面,仍要基于经济基本面表现和增量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情况,谨慎评估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坚持汇率中性原则。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弹性和稳健性,双向波动逐渐常态化。即便出现外汇市场较大的波动性或较长时间的单边行情,人民银行实施逆周期调节因子等工具箱仍然充足,且预期管理也将更加有效。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