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次大规模化债资金,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缓解,同时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投资、促进消费。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政策主要提出三项举措推进化债。第一,2024至2028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第二,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分3年实施,平均每年2万亿元。这两项举措合计化债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元。第三,到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整体来看,这次债务置换政策是近年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此次化债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地方债务化解。2023年末地方隐债规模为14.3万亿元,推出本轮大规模化债资金,预计截至2028年,地方隐债总额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债务化解规模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降至原先的16%这一水平。
第二,减轻地方化债利息支出,进而改善地方财力。本次债务置换的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财政部估算5年累计节约6000亿元左右。
第三,本次债务置换思路表明由“侧重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有助于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一方面,节省的化债资源投入到民生消费、投资等重大领域,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化债有助于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整体利好于实体经济。
这次比较关注的是化债政策中债务限额的力度以及后续化债的具体节奏。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曾强调“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缓解地方化债压力,此次政策公布以每年2万亿元的规模,分3年共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与2022年以来土地收入缺口的规模相当,这次的债务限额增加,有望解决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问题。加上连续5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债务,总计规模达10万亿元,相当于往后3年,每年以2.8万亿元的化债资金规模推进化债过程。这种比较稳健的节奏,能够使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化债,对于部分地方政府甚至比较轻松。
历史上的化债政策对股市影响均偏积极,包括在2014年9月确认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后、2019至2022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两次股市再度走强。
本次推出大规模化债资金,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投资、促进消费,兜底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这使得相关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进而促进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长期来看,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场信心的增强,基本面和情绪面的大幅回暖,有望带动股市进一步上涨。
展望后市,权益市场有望继续震荡上行,未来银行、基建、环保等板块有较大可能因化债而受益,或成为上涨空间最大的行业,表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减少,基建与环保领域也能承接更多的项目、提升业绩。
减轻内银不良贷压力
另外,化债政策明确后,城投相关行业、如环保、基建等行业将因此受益,一方面,之前政府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企业、在化债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有望缩短,资产流动性有望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化债背景下,政府加大对基建环保等的投入,这些行业的订单提升也有助于业绩提升。化债力度加大同时意味着化债业务的增加,金融板块中的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提升业绩与盈利能力。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化债可以腾出更大的资金空间与政策空间,刺激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利好消费等行业。
后续可以关注基建板块中的建筑工程、消费建材;金融板块中的农商行;消费板块中的文旅消费、家电、食品饮料;科技板块中的半导体、计算机等细分投资领域。
(作者为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