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肯定了大湾区这五年来在全球创科领域的领先成果。科技进步和数字化转型无疑是支持大湾区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不仅对科创企业,对所有机构而言,转型及大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是大湾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随着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大湾区的数据跨境流动,如何做好跨境数据管理和监管合规,是企业需要及早准备的大课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当中,促进数据在大湾区流动,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粤港澳三地从金融、工商业到社会民生的联系日益紧密,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也愈发殷切。去年6月,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签署《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工作,而去年底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更带来突破性的便利措施,促进了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大湾区标准合同》便利措施属自愿性质,让两地的个人及机构按统一范本订立标准合同,规范合同双方就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让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与香港之间合法及受监管的跨境流动。在先行先试的安排下,首阶段邀请了银行业、征信业及医疗业参与。
事实上,跨境数据的安全、高效流动是左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试行《大湾区标准合同》的便利措施,在深港两地政府部门和机构积极协调推动下,今年5月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已上线试行。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和数据代码(hash values)进行文件验证,不涉及数据原文件的跨境传输和储存,实现数据用户自主携带资料的可信验证,促进了深港之间的数据安全、便捷跨境流通,为两地居民、企业和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验证服务,进一步支持跨境工作、生活和商业活动的便捷。平台首阶段将在跨境金融领域率先试行,涵盖信贷报告及企业客户开户资料文件验证等场景。
从制度到平台建设,大湾区已逐步建立起数据跨境流动的架构。对企业而言,如何运用好跨境数据来促进数字化建设事在必行。然而,数字化建设绝离不开有效的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企业在使用跨境数据时,需面对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网络安全、保护私隐、数据跨境等相关法律法规。再者,三地的网络环境、技术和安全标准、用户习惯等亦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合规体系,尤其是应对跨境数据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防范及应对如信息外洩等各类安全威胁,将是大湾区企业需要及早考虑、提前布局处理的痛点。
解决企业出海痛点
更进一步说,数据流动不限于大湾区内,从“出海”的角度思考,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对数据处理、数据跨境的立法和监管,并视数据的流通为商贸博弈的重要筹码,使其做到与产品、人员、资金的流通一样。
香港金融科技协会主席王玥早前出席活动时指出,香港是很多企业出海的首站,过去内地客要来香港开户,最耗时的过程就是跨境数据的合规审查。
企业在计划将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整体生产线出海时,往往会考虑到数据作为企业营运的核心资产,数据的流通性及可利用价值亦是愈趋重要的一环。例如在面对数据中心的选址、基础设施的架构设计、终端的接入安全等方面,企业均需要有更全面的考量。如有专业机构调研评估、给予建议,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无疑会令企业事半功倍。
大湾区若能在数字化布局、数据跨境的合规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深入推进共融共通,解决痛点,不论对区内的数字化建设或企业出海,相信都能带来“1+1大于2”的效果。
(作者陈永诚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及澳门区科技风险合伙人及大湾区科技及数据通主管;胡立基为安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华南、香港及澳门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