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回顾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华发起“关税战”,到拜登政府时期对华推动实施“去风险”和“脱钩断链”政策,对全球经贸体系造成重创,但并未削弱全球化进程,反而加速再全球化布局。
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在更多市场和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区域方面主要聚焦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等扩大进出口贸易及直接投资规模,重点发展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以及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以此对冲欧美国家所推行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政策,构建更多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坚定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发展。
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年初以来中国陆续推出增量一篮子引外资、稳外贸政策精准发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制造业、服务业更多领域开放,增强外资外企对华投资展业信心,不断提升国际循环效益和水平。
外贸政策精准发力
同时,中国企业加速“出海”,2023年超过3500家A股上市公司开展海外业务,海外收入超过8.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继续深耕国际市场将更有利于主动应对“特朗普2.0”的冲击。
外贸形势更趋于复杂,“脱钩断链风险”上升。“特朗普2.0”政策预期增强,释放新一轮“关税战”信号。从“特朗普1.0”过往经验来看,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倡导“美国优先”政策,几乎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无差别的“加征关税”政策,第一任期内即以所谓的“301调查”,对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22、2023年的规模分别达到4041亿美元、3361亿美元;另一方面,“特朗普1.0”掀起的“贸易战”反而加速再全球化。中国借此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推动“金砖+”合作机制扩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实现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循环效益和水平,其间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近期特朗普及其团队宣布将对华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表明“特朗普2.0”仍将延续1.0时期的政策基调,将加剧双方贸易冲突,推高“脱钩断链”风险。预估基准情景下,对华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将可能拖累中国出口1%至1.5%,应对“特朗普2.0”冲击将是重大考验。
中国外贸韧性较强,稳外贸政策精准发力。202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表现出较强韧性,延续向好态势,不但进出口贸易规模连年增长,而且贸易顺差连续创新高。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24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全球份额升至15%以上。
为稳定外贸大盘,中国推出增量一篮子稳外贸政策。从措施来看,一方面稳外贸政策精准发力,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提前落地,既是抢占重要的政策窗口期,也充分释放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化的积极信号。
对外开放坚定不移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将继续增长。中国制造业一方面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超前的制造产能,多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30%左右,占全球的比重也维持近1/3的份额,可谓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开始具备领先优势,比如电动汽车、新能源光伏等产品,以及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弯道超车”,推动中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
此次针对制造业全面取消外资限制,既是通过发挥外资的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入中国市场,并发挥“鲇鱼效应”,进一步倒逼国内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摆脱旧模式。随着中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高附加值出口商品将助推中国价值链地位持续提升。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使得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一方面,中国超大市场的潜力空间巨大,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带动人均GDP增长,有望迈入高收入国家,届时将释放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之所以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根本还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稳定和韧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最新预测来看,中国在2024年有望实现经济增速5%左右的目标,仍将显著高于主要大型经济体。
中国加大全球布局,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72.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4%,连续十二年列全球前三。二是投资领域持续多元。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门类,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金融4个领域的投资占全年总量约80%。三是对新兴市场投资快速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增长30%。2010年至2023年中国对东盟和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增幅分别为246%、17.5%。
截至2023年末,中国对拉美、东盟、非洲三大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规模合计达到8185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28%;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产生两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再全球化加速演进,为中国企业“出海”和全球布局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新兴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当地就业以及促进绿色可持续增长。
建议做好六项工作
当前国际机构和市场预测“特朗普2.0”将对全球经贸体系带来不可预估的外部冲击,但这种冲击到底将释放多大的“副作用”还有待持续跟踪政策变化。实际上,“特朗普1.0”对美国经济自身也造成重要创伤,包括高债务、高赤字、高通胀,以及不降反增的逆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超过1万亿美元,远高于对华贸易战之前水平,远不及美国预期。相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际份额稳步上升。不论是从近几年中国双向投资还是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并未阻碍中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者青睐的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继续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
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要警惕,不能低估“特朗普2.0”对中国引外资环境和信心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外贸大盘的冲击,需要提前做好布局和策略更新,结合战略藐视和战术重视双向发力。
笔者建议做好六方面工作:1)坚持“以我为主”,加强逆周期政策调节,发挥好增量一篮子政策的积极效应,发力稳外资外贸政策,稳定外贸企业和贸易伙伴信心;2)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深化全面改革和扩大开放,高质量建设自贸区,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落地,推进前海、横琴、南沙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以及加快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卡点,释放创新发展的活力,加快培育新动能;4)坚定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及RCEP,更加团结新兴市场力量,增强“全球南方”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完善反制措施,有效应对短期“关税战”;5)保持战略沟通和对话,增进互信,采取务实、灵活的对冲策略,包括出口多元、进口替代、竞争性谈判及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等争取经贸利益最大化;6)加强跨境金融发展,促进跨境支付结算、外汇贸易及资本项目投融资便利化,健全中资金融机构全球服务网络,扎实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