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明年中国财政政策有望保持积极态势,促消费、稳地产继续成为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将初步确立2025年经济发展基调及政策取向,讨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等相关决议,但可能到2025年两会才会公布具体量化指标。笔者预计,会议所提出的总体政策基调维持积极态势,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或在5%左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表述上仍偏扩张。
财政政策有望保持积极态势,但在防风险、改善地方政府现金流及促进地方“三保”等方面的“托底”政策可能会力度更大、更坚决。整体而言,笔者预计2025年广义(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总融资可能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较2024年的约11.4万亿元多增2.5万亿至3万亿元,但由于置换债、再融资债、土储专项债及银行补充资本金相关的特殊国债不直接形成财政支出,所以可用于财政支出的淨融资规模(含2024年结转资金)总规模约11万亿至12万亿元,较2024年多增1.5万亿至2万亿元,占2024年“中央+地方”财政总支出(约37万亿元)的4%。
货币政策表述可能较为积极,但短期内不排除仍有汇率稳定的考量。考虑到目前通胀水平偏低,名义GDP增速低于趋势值,货币政策仍有减息空间,2025年初有望下调20个基点。若后续面临关税冲击,可能仍有进一步的减息降准,但节奏或受外部变化及汇率的影响。笔者预计,货币政策宽松可能更为“前置”,同时人民银行或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断式逆回购、买入国债,以及资本市场再贷款工具等来加大流动性投放。
房地产相关表述或延续9月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总体要求,助力地产企稳回升,目前工作重点或为执行此前已公布的政策,包括因地制宜调整地产需求侧政策,通过“白名单”项目贷款扩围加大对房企信贷支持,推进专项债收储土地及商品房等政策。10月17日,住建部新闻发布会新增政策重心落于降低居民购房负担,缓解房企、地方政府和地产供应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包括:1)重提货币化安置、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及危房改造;2)年底前增加“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规模至4万亿元。同时,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调整或取消各类住房限制性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政策行和人民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等。此外,明年初若干大型房企可能再度面临债务偿还压力,关注地产政策是否在救助开发商主体上有所突破。
促消费相关政策或为亮点,“以旧换新”和消费补贴等政策2025年可能在规模及品类上有所扩充。同时,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政策,以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或成为主要抓手。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对于家电及汽车的消费起到明显拉动效果,2025年补贴规模有望较2024年的3000亿元加码,同时品类进一步扩容。同时,可能从加强“惠民生”角度进一步提振消费,比如通过降低社保缴费比例为企业减负,调整低收入人群的社保缴费基数、增加实际收入及消费能力。
加大对外开放步伐
科技创新、加速扩大开放或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着力点。2025年作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结构性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或将加速,比如12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
随着全球政治局势更为复杂,中国对外开放步伐亦有加快。比如1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表示,中国将加紧推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谈判进程,挖掘数字经济合作潜力,还提及将继续按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有关程序,与各成员开展深入沟通交流,积极推进加入CPTPP进程。此外,自2023年年末起,中国扩大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适用范围,目前免签国家范围扩大至38国,累计同25国实现全面互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不排除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两会期间,逆周期政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潜在的外需压力。
(作者为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