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宇宙/放宽并购门槛 激活港股交投\梁颕宇

2024-12-17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全球IPO排行及集资额预测(美元)

  港股近日略为回暖,新股集资(IPO)市场有几家大型新股挂牌,展现久违了的活力;但是与高峰期比,不论融资宗数还是融资额,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归根究柢,是过去几年地缘政治、逆全球化、高息口等因素,导致香港经济增长放缓,恒生指数自2021年2月逾30000点以来,累计下跌超过1/3,估值长期偏低及成交量萎缩,大大削弱了港股的融资能力。

  香港新股融资水平已连跌五年,不少原本计划来香港上市的公司,一而再推迟了上市计划或改道美股上市。成功上市的公司也受制于大环境,融资管道不通畅,筹集不到足够资金推进业务发展,近年受惠于港交所改革措施,先后登陆的生物科技及特专科技公司,遭受的打击尤其沉重,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生科企业需资金扶持

  目前已上市的18A及18C企业,大多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如研发获批做临床或商业化在即,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及商业能力来扶持,寻找与国际资本市场联接的平台,亦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市场前景不明朗、资金越趋紧张,促使这些企业积极寻求其他出路。

  收购合并是企业快速壮大的方法,许多生物科技及特专科技公司都专注研发特定技术,到临床或商业化阶段,往往会遇上资金、管理能力及商业化能力的瓶颈,需要适时引入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药企或科技公司通过收购,可以达到拓展上下游业务板块、增加产品线等目的;也有一些眼光独到的大型基金,长于收购一些最有可能在几年后把技术转化成产品面世,并获得可观利润的公司。

  202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跨行业并购,收购关键技术资产,以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产,以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中央政府适时推出政策鼓励并购,为本港提供了新思路,但一些早年为保障股东权益而订立的规则,在新经济环境下,原来成了紧箝咒。

  目前,香港的公开并购主要受《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收购守则)规管,并购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协议收购;二是全面要约收购(自愿或强制性)。

  协议安排以100%收购为目标,《公司条例》及《收购守则》均规定在有关批准协议安排的股东会议上,必须获得以投票权计算,最少75%出席股东大会及投票的“无利害关系股份”(独立股东)或他们的代表通过;以及所有“无利害关系股份”,以投票权计不得有超过10%反对。

  全面要约收购则以收购方取得目标公司超过50%的表决权为条件,但如果涉及目标公司退市,必须经独立股东批准取消上市地位,同样必须于股东会议上,获得以投票权计算,最少75%出席股东大会及投票的独立股东或他们的代表通过;以及所有独立股东的反对票,不得超过以投票权计算的10%;并规定收购方行使或有权行使其强制取得证券的权利。

  出于保护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股益的考虑,《收购守则》要求收购方如拟运用强制取得证券的权利,须于发出要约文件日期后的四个月内,累计获得“无利害关系股份”的90%接纳。必须获得90%独立股东接纳才能把目标公司退市,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参考美国纳斯达克(Nasdaq)退市安排,目前只需少数股东以过50%支持批准。

  鼓励外资来港“寻宝”

  高达90%的有效接纳门槛是一把双刃剑,在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同时,容易成为异议股东漫天叫价,甚或恶意阻挠并购的武器,最坏情况是拖垮并购交易,目标公司未能借助并购获得资金渡过当前难关,或是借助收购方的资源及经验进一步壮大业务。

  更重要的是,盘活并购对吸引外资重临港股,也会有很大帮助。记得今年11月,笔者出席金管局主办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时,全球首屈一指的私募基金黑石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格雷(Jonathan Gray)也提及,港股有很多宝藏公司,外资基金兴趣相当浓厚,但受制于现行收购合并规则,难以推进而放弃。

  格雷在会上也建议本港应放宽收购准则,以便利外资进行收购,可直接刺激港股成交。

  事实上,放宽并购限制受惠的不只是提出或被收购的公司,而是整个香港股市。因为并购活动增加,对提升大市成交量也有帮助。过往经验显示,每当有收购合并相关消息曝光,除了被收购公司的股价和成交额会上升,市场很快会展开寻宝游戏,寻找下一个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并提早作出部署,是以行业相关的股份,很多时也会一并炒上,鼓励并购活动对提升港股整体成交量,可起立竿见影的作用。

  或许,美股的成功经验对本港发展新经济极具有参考价值,适时拆墙松绑放宽“90%有效接纳门槛”,也许是走出目下低迷局面的一剂苦口良药。

  (作者为创业投资者联盟召集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