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创科了望/AI时代下的经济新挑战\江渺渺 陈迪源

2024-12-18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善用人工智能强化监督与科技应用,持续巩固公民意识与法制规范,构筑更稳健的信息与经济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错误信息的氾滥是数字化时代的严峻考验,尤其在经济领域的破坏力惊人,足以撼动市场信心、扭曲资本流向、破坏产业格局与消费者信任。本文将深度剖析错误信息的本质、特性与传播路径,重点揭示其对经济领域的严重危害,并探寻借助教育、科技、监管及国际协作等多维度策略重塑信任根基,力保社会与经济稳健前行。

  在信息如潮涌的当今时代,真伪难辨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痼疾。错误信息(误信息、假信息、恶意信息纷杂其中)似无形毒雾,借多元传播渠道,深度侵蚀社会各层面,其危害不容小觑。此类信息特性繁复、源头隐匿、扩散迅猛,人工智能(AI)的发展更是助长其隐匿性。

  错误信息涵盖无心之失的误信息、蓄意编造的假信息及心怀叵测的恶意信息。这些无根之萍凭借社交媒体、新闻站点、人际传播等途径迅速扩散。数字化浪潮下,“信息平权”异化为不实信息的温床,往昔专业媒体与严谨事实核查体系的把关作用式微。

  不实信息借“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与“滤泡效应”(filter bubble),佐以社交平台算法,不断强化用户偏见,将大众困于认知茧房,极大削弱了多元观点的交流互鉴,也为不实信息的猖獗提供了土壤。

  更有网络黑手利用虚假账号与机器人肆意推广,误导投资决策、抹黑竞争对手,甚至肆意操弄舆论走向,严重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算法加剧错误信息传播

  错误信息并非数字时代的特产。往昔印刷媒体盛行的年代,不实新闻常以夸张惊悚之态误导大众,香港亦曾深受其扰,幸赖健全法制得以扭转乾坤。电视时代,商业化浪潮推动新闻娱乐化,信息可信度大打折扣。步入数字与社交媒体新纪元,信息传播门槛剧降,速度与范围呈指数级扩张,信息生态愈发复杂混沌。如今人工智能兴起,深度伪造内容与自动生成的虚假文字纷至沓来,事实核查举步维艰,信任危机如影随形,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社交媒体与推荐算法沦为错误信息传播的“急先锋”。算法依用户偏好推送信息,导致用户陷入认知同温层,观点碰撞匮乏。封闭群体内,不实信息自我覆製强化,形成恶性循环。网络操纵者更以假账号和机器人刷量,使错误信息如野火蔓延,舆论导向被肆意操控,严重破坏了信息传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侵蚀着社会的信息健康。

  错误信息对经济环境的具体危害包括:

  1)企业品牌。错误信息对企业经济的打击堪称沉重。以知名品牌为例,产品安全性谣言虽终被证伪,但传播期间品牌信誉严重受损,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企业不得不投入海量营销与公关资源修复形象。整体而言,不实信息大幅推高企业运营成本,加剧经营不确定性,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定时炸弹。

  2)金融市场:金融领域中,错误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迅雷不及掩耳。一则公司财务危机的假新闻,可能引发投资者抛售的行为,致使股价受到影响,为市场秩序添造混乱。长远观之,这将导致资本配置失衡,有效市场机制运转受阻。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信任根基动摇,资金流动滞缓,经济增长动力萎靡,严重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3)产业生态:不实信息常通过诋毁竞品或虚构产业趋势,以谋取私利最大化。这不仅削弱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信任,更打击了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阻碍产业升级与创新活力的孕育,使产业发展陷入泥沼,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突破。

  4)消费信心与宏观经济:电商平台若充斥假货与虚假促销信息,消费者长期受骗后必然减少消费支出,整体消费动力衰退,进而拖累宏观经济表现。信息可信度的下降还将对国家政策制定、国际谈判、公共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削弱经济的韧性与稳定性,使整个经济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多管齐下应对困局

  化解错误信息造成的经济困局需要多管齐下,笔者提出以下几种途径可供参考:

  1)素养提升——大众的“信息免疫课”:教育是抵御错误信息的首道防线。将媒体素养课程融入教育体系,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甄别能力,使其能独立判断信息真伪。对于社会成年人,借助职场培训、社区工作坊与公开讲座等途径提升数字化素养。唯有大众普遍养成质疑求证的习惯,才能有效抵御错误信息的侵袭,成为信息海洋中的清醒者。

  2)技术赋能——核查工具的“智能升级”:传统人工核查面对信息洪流捉襟见肘,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则可显著提升效率。自动化事实核查工具能够快速筛选可疑信息并及时警示审核人员。针对深度伪造视频音频,研发检测模型捕捉合成内容的细微破绽,社交媒体平台与媒体机构应主动标注可疑信息,提醒受众审慎对待,以科技之力为信息真实性保驾护航。

  3)平台责任与监管规制——双向“约束”:社交媒体不应再以“中立”为幌子逃避责任。平台需提升算法与内容审查的透明度,完善争议信息标注机制,并畅通用户申诉与举报渠道。政府与国际组织应协同制定相关法规,明确科技公司的责任义务,搭建跨国合作框架,携手狙击跨境虚假信息传播,共同维护信息空间的纯淨与秩序。

  4)国际合作——跨境错误信息的“防火墙”:信息无国界,错误信息亦能跨境肆虐。各国政府应通过国际协议与事实核查联盟共享资源,互通人工智能检测工具与情报预警系统。这不仅有助于夯实国际谈判的诚信基石,亦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意义重大。唯有全球携手合作,方能遏制恶意信息的全球蔓延,确保经济决策与政策制定基于真实可靠的数据,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稳定。

  提升监管治理能力

  人工智能虽使深度伪造信息更难甄别,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亦令监管治理面临挑战,但这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

  未来在强化法治与技术手段的同时,持续提升大众意识,培育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挑战。在保障言论自由与抑制错误信息之间寻求精妙平衡,是构建健康信息生态的关键所在。

  重建信任是一场持久战,需各方齐心协力。个人应增强责任意识,对可疑信息持理性怀疑态度,先核实再传播或采信。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监管与惩戒力度,大力支持事实核查机构发展与媒体素养教育普及。企业应恪守诚信经营底线,杜绝传播不实信息以打击竞争对手。媒体组织应坚守新闻专业伦理,传播真实可靠信息。公民社团应勇当“信息卫士”,积极举报谣言、助力事实核查,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生态环境。

  正如笔者上文所述,提升大众媒体素养、借助科技利器核查信息真伪、平台与政府协同担责、强化国际合作,方能逐步重塑社会信任,引领信息生态回归健康正轨。展望未来,善用人工智能强化监督与科技应用,持续巩固公民意识与法制规范,有望构筑更为透明、可信、稳健的信息与经济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江渺渺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副处长、陈迪源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