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汇聚大量初创公司及创科企业,截至2023年底,合计培育的公司约4500家,融资规模合计约1300亿港元。
近年来,香港初创企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的总数增至4257家,同时有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在港设立总部,汇聚全球科技人才及带来大量投资机会。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将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十五五”时期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将提速扩容,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创科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风险等特性,需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既要善于要发挥“商行+投行”多方专业力量,也要聚力“政产学研投”合作,联动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优势,强化服务支持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建设。
首先,香港仍未完全把握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机遇。观察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虽然生产性制造业较少,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大量港资制造和创科企业在内地及东南亚等有投资布局。因政策、行业及前瞻性研究相对薄弱,在港金融机构在贸易和地产等领域的集中度偏高,匹配创科生态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还有一些短板。
金融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来,在港银行机构对发展科技金融有一些探索,中银香港紧跟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推出全新“湾区.科创赢”方案及“创科贷及人才贷优惠计划”;汇丰银行在港推出“汇丰科创金融”,旗下组成两支专责团队,服务两地创投和私募基金,以及科技和生命科学等先进产业内获创投基金支持的企业。未来要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还需要汇聚业界持续加大投融资支持。
其次,适配香港创科生态的金融模式亟待创新。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要有系统性部署,政策密集、投入力度大、平台较多,全方位融入大湾区及国家科技创新生态。目前在港金融机构尚未制订比较完善的支持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规划或策略,围绕在港支持创科产业的战略部署及配套产品及服务等还有不足,“政产学研投”平台的合作亟待继续加强。
香港本地头部银行机构陆续开展一些实践,比如汇丰银行在2019年即推出“大湾区+”科技信贷基金,计划的信贷额度增至11亿美元。近年中银香港披露投放创科企业的贷款平均每年有双位数增长。2022年该行设立“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旨在鼓励香港本地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但总体上商业银行以及投资银行在全面支持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方面仅处于“观望期”或探索阶段,需要加强政策指引,积极打造创科金融生态。
再次,适配香港创科产业的配套政策仍有完善空间。新兴的科技型行业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等典型特征,主要以知识产权、市场估值等非传统评价要素为主,以固定资产抵押的信贷模式很难匹配。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等开展合作,积极推进在山东济南、长三角五市等设立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贷款+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科技保险等重点业务。内地银行机构推出包括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科技人才贷和普惠型的科创企业贷款品种,覆盖面也比较广。
目前在港部分银行机构仍主要依赖传统优势业务,长远来看也将面临新的转型压力。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所有认可机构的逾期及经重组贷款比率亦由2023年底的1.24%上升至2024年6月底的1.52%。未来在港银行业拓展创科等新领域,既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有利于优化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
最后,香港国际金融和国际创科中心的融合需强化。近年来香港交易所相继推出包括“18C”和“18A”新政策,通过降低门槛加大支持生物医药等科技企业上市,香港特区政府设立多个创科发展基金,支持本地初创企业发展。2018-2023年香港初创公司数量增幅达62%。相对来说,香港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服务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政策层面加大鼓励和支持更多商业银行、保险及资管机构等深度参与科技创新领域。
借鉴内地成熟经验
首先,建议积极跟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四大发展方向和八大重点策略,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北部都会区加快发展,香港科学园、数码港扩容。目前香港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特区政府也设立多个创科平台及创科产业基金。
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战略部署,紧跟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北部都会区等发展规划及建设,深化“政产学研投”合作,瞄准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半导体与智能设备、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等香港重点发展的创科产业,加强对接大中型科技企业、独角兽、初创公司及创科平台、实验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京港合作、沪港合作等高层次合作机制,加强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创科集聚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促进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其次,建议借鉴内地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于内地有所不同,单纯依靠信贷切入难度大,也很难完全满足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此,在港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内地银行的成熟经验作法,深化两地跨境联动合作,覆製推广内地科技金融的机制或成果,通过组建科技金融工作专班或柔性团队等灵活机制先行先试,依托“商行+投行”及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等方式切入,辅之以全球现金管理、资金归集、跨境支付结算等基础服务。
与此同时,投资机构加强同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InnoHK平台、本地创科基金等合作,跟进香港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CIES),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创科生态网络,融入香港“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计划,深度对接香港“智能微工厂”等新模式,深耕香港创科产业集群,深研大湾区创科上下游产业链,结合创科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强化投贷联动,完善提供IPO融资一条龙服务,创新“贷款+股权投资”融资模式。
再次,建议在港设立科技金融的专营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主要聚焦“投小、投早、投长期、投硬科技”,不少“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典型的“科技+普惠”的特性。内地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总行级的科技金融中心及在分支行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比如建设银行率先在上海、安徽等科技产业链和科技企业资源集聚地设置科技金融中心。
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汇聚大量初创公司及创科企业,截至2023年底,合计培育的公司约4500家,融资规模合计约1300亿港元。建议金融机构在两大核心科技园区及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或试点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通过搭建科技金融专业服务网络,“陪伴”创科企业“长跑”。
最后,建议系统性推进科技金融配套机制建设。科技金融是全新的模式,需要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在港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适应香港科创行业和产业的授信指引,及创设更加符合科技型行业、企业的风险模型及评级等。内地如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的“技术流”评价体系以及中信银行的投贷联动“积分卡”审批模式。建议在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考借鉴这些先进成果并应用到香港的实际场景,延伸到香港科学园、数码港、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为园区内创科企业创设“入园贷”、“投资贷”等专属服务。
此外,围绕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组建涵盖金融科技、数字化、行研、绿色及可持续等多维度的专业团队,既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的人才结构化优势,也可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具备科技行业从业、咨询或研究背景的专业人才,比如在大湾区内推动高层次人才互联互通,积极建设科技金融专业力量,为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提供强大的专业人才支撑。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