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中国财政政策料继续扩大支出规模,特别是在民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以增强经济韧性。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2025年中国经济进入“加速度”阶段,国家“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向着高品质、可持续方向迈进。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展望未来,在全球经济复杂的“暖开机”背景下,政策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新突破,展现强劲发展活力与无限潜力。
首先,从财政到货币,稳增长政策规模与节奏的搭配。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压力,中国在2024年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和总需求不足的挑战。全年GDP增速预计达5%,在全球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表现出韧性,这离不开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
展望2025年,财政与货币政策将继续协调发力,为经济“加速度”奠定基础。一方面,财政政策预计继续扩大支出规模,特别是在民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以增强经济韧性。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仍是政策重点,预计2025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基建投资将聚焦新基建领域,如5G网络、资料中心、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为短期增长与长期数位化转型提供动能。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将在2025年继续保持灵活适度,人民银行或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并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以提振市场信心与企业活力,支援经济增长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
其次,从信心到前景,预期管理与市场信任的构建。自2024年9月以来,政府密集召开政策发布会,强调宏观政策的积极导向,并通过透明,及时的资讯披露来引导社会预期。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关键部门分别举行发布会,详细介绍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内容和执行情况。财政部在会上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有较大空间”,并将通过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手段扩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支撑地方经济和民生专案的发展。这些措施的及时披露,增强了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信心。
展望2025年,透明的资讯披露、顺畅的市场沟通有望进一步强化预期管理,在经济承压背景下保持市场稳定、提振信心。笔者预计2025年消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以提振消费信心,推动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宏观政策或通过扩大社保覆盖、提高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等措施,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需求。在企业层面,政府将继续通过减税降费、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提振企业投资意愿。
中央与地方合力化解债务
再次,从中央到地方,财权优化与财税改革的合力。目前,中央财政支出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而地方政府面临日益加重的财政压力,尽管转移支付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地方债务负担依然沉重。2024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这一问题。通过扩大专项债和增量资金,中央财政积极干预,以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并逐步降低地方政府杠杆水准。财政部增发特别国债、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同时要求地方优化支出结构,削减不必要开支,将有限资金优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实体经济等关键领域。上述措施虽然短期内加大了中央财政支出压力,但有效降低了地方融资难度,遏制了债务扩张趋势,实现央地财权再平衡,合力破解债务难题。
展望2025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发力,支撑国家战略。
1)中央财政支出占比或将逐步提高,增强了中央在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的资金投入能力,特别是在跨区域基础设施、国家战略性科技项目及社会保障方面,通过中央统筹实现全国均衡发展。随着中央财政支出比重的提升,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将下降,促使其更重视自有财政收入的拓展和支出效率提升。
2)财税改革将继续与减税降费政策协同,减轻企业与居民负担,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中央通过一系列减税措施降低了中小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首三季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1.8万亿元,帮助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提升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意愿。2025年,减税降费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创新型企业和绿色产业方面,政府将提供更多税收优惠,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